
第330夜|陪伴曲《九州少年游》
ID:Talker_11|作者:凌潜
《遇见》栏目投稿邮箱:apllo@qq.com

还记得大一面试学生会的时候,学姐曾提过一个问题:如果可能的话,你是选择做小池塘里的大鱼,还是大池塘里的小鱼?
当时的我只是单纯地把这个问题看成考核的题目循着答题套路去回答。所以现在的我已经不太记得当时给出的答案。
然而,三年后的现实又再次把这个问题推回到我面前——毕业后是去大城市孤身奋斗,还是回家乡安稳度日。
贪婪的我自然是鱼和熊掌都想要,但是世间安得两全法?
表妹因为毕业去向问题和父母产生了争执,表妹认为大城市发展机遇多、社会资源丰富,自己在大城市会拥有无限的可能;而她父母认为表妹是家里的独生女儿,最好离家近,一来对工作环境熟悉,二来他们还可以帮衬帮衬,减轻生活负担。
很多时候对一件事情的意见相左,往往是由于每个人在意的点不同、审视的角度不一。
钱钟书曾用吃葡萄比拟天下的两种人: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面对同样的一串葡萄,第一种人每次总能拣出其中最好的一颗吃掉,而第二种人则始终盯着最坏的一颗,把更好的留到后面享用。
正如面对人生的态度,有人支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恣意潇洒;就有人信奉“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节制自律。
正如面对人生的追求,有人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就有人渴望“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功成名就。
所以,抛出一件事讨论的时候,外界会涌来千万种不同的声音。
因此,最要紧的,是弄清楚自己最想把握的是什么,最想得到的东西要去哪寻。
这样才不至于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才能够坚定自己的选择,昂首阔步、勇往直前。
对职业环境的选择正如围城,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而人们往往都是双标的: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挑三拣四,对别人的境遇羡慕有加。
和选择去往深圳奋斗的大学校友小维聊天时,他表示很是羡慕我们这些留在家乡工作的朋友:“你们生活节奏慢,还没有996的压迫。”“随时都能吃上爸妈做的饭菜。”“周末还可以约着郊游散心”……
我笑他口是心非“那你怎么不回家乡工作啊?”“大城市丰厚的薪酬都白给啦!”“我看你还是放不下那里的一切念想”……
玩笑归玩笑,我真诚地希望无论你去向何方,都不会忘记你为何出发。
你若过分在意、斤斤计较,那人生就是逃不掉的围城;你若欣然接受、泰然处之,那便可出入围城如入无围之境。
又是一年毕业季,无论你身处何方、向何处去,都愿你拥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底气,在自己选择的天地中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