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近视高发的年龄段从8-12岁提前至了6-10岁,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突出问题。
市场上,各种宣称能治愈近视的“神药”“神器”也随之出现。
而早在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就印发通知明确指出,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但记者近期在贵阳调查发现,各种吹嘘能治好近视的机构仍大行其道。
真性近视无法治愈 家长病急乱投医
“先是带孩子去了一家按摩穴位的矫正机构,做了一个疗程,花了三千多元,没有见效。后面去了一家青少年视力养护中心,花了六千多元,还是没有效果。”贵阳市民王女士说,一年多前,她的孩子被查出110度近视,在多家机构尝试治疗。可是,前两天带孩子去体检,发现近视度数不仅没有降,反而升到了180度。
这些机构宣称两个疗程就能治好近视,为什么自家孩子的近视却不见好转?王女士多次找到治疗机构询问,“他们说,不是他们没治好,是孩子对治疗的吸收情况不好,以及孩子错误的行为习惯导致的反弹。”
记者采访发现,像王女士这样,花了钱却没治好近视的情况不在少数。虽然有关部门和权威专家频频提醒“近视不能治愈”,为什么还是有人愿意去尝试治疗呢?近视患儿家长罗先生坦言,“看到他们摆出好多治愈的案例,就有点心动了,再加上如果真的没有效果,他们这个店肯定早就开不下去了,抱着一种侥幸心理,去尝试一下,万一能治好呢?”而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位家长都表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效果。
保健品充当药品 诊疗无资质 神药无标签
这些宣传能治疗近视的机构,具体是怎样给消费者“提升”视力的呢?
记者来到贵阳市观山湖区一家青少年视力养护中心,店里的工作人员称,他们治疗近视的方法叫“五位系统法”:首先用含有硒的药膏加上手法来刺激穴位疏通经络;其次是佩戴训练镜训练眼部肌肉;第三步是采用补光仪促进视网膜上的细胞分泌多巴胺,实现控轴的效果;第四步是在家里用叶黄素、维生素a进行养护;最后是坐姿等行为防控。”一个疗程10次,每次做完视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一个疗程需要3600多元。店员还向记者展示了通过他们治疗,多位患者提升视力的案例。
除了治疗近视,店员表示,他们还能帮助散光、弱视、老花等各类眼部疾病提升视力。而在他们的“五位系统法”中,最关键的是用含有硒的药膏帮助患者进行眼部按摩。
记者发现,店员说的含硒的药膏并不是药品,在外包装上写着保健品字样。而中消协曾明确提示,保健食品是食品,不是药品。出现疾病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用药,不能用保健食品代替药品治疗疾病。
此外,自称可以治疗近视的门店也没有诊疗资质,记者在网上查询到,该机构属于个体工商户,经营业务有:康复辅具适配服务、养生保健服务、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健康咨询服务等,且明确标注了非医疗以及不含诊疗服务的说明。
在另一家号称以苗药治疗近视的机构,工作人员称,“我们主推的产品有手法按摩、仪器治疗以及训练软件,其中手法按摩是功效最好的方法,因为我们按摩时会配合特制苗药一起使用。”
记者发现,这位工作人员所说的“苗药”,瓶身上没有成分说明和药名标签,对方解释说,“这个是特制苗药,所以没有标注名字和成分,但是你放心,我们店就在这里,有问题的药我们是不敢用的。”工作人员是否有行医证件呢?该工作人员称,“我们这个工作不要这个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药品包装应当按照规定印有或者贴有标签并附有说明书。工作人员使用的没有标签和说明书的所谓“苗药”显然不符合上述规定。另外,记者查询到,该机构属于健康信息咨询机构,主营医疗保健产品组合装,并明确了该机构不能进行治疗工作。
一家健康管理咨询公司的注册信息显示,该公司主营医疗保健产品组合装,并明确不能开展治疗工作。然而,该公司工作人员却像记者宣称,“我们只需两个疗程就可以治好你的近视。”且在治疗过程中,工作人使用的药品,没有标签和说明书。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曾在2021年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罚,原因是该公司发布“可利用中医手法和苗药进行理疗,轻松解决视力问题,恢复正常视力;不手术、不吃药、不打针、不反弹”等不符合实际的宣传。2023年,该公司再次被处罚,原因是使用的产品没有包装标签和备案凭证。
专业人士:没有近视逆转“神器”“神药”
早在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就印发通知,明确“近视不能治愈”。今年4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再次发布消息,将依法查处近视防控类产品虚假违法广告,持续整治使用“康复”“恢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度数修复”等表述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眼视光科副主任曹时燕表示,“近视和眼轴增长有关系,眼轴增长后很难再变短,所以近视是不可逆的,并没有能让近视逆转的‘神器’‘神药’”。曹时燕说,近视不能治愈,但儿童青少年时期可以通过科学用眼、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方式预防、控制和减缓近视。
曹时燕
针对患者维权问题,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加大处罚力度。不少视力矫正机构常常利用口头承诺误导消费者,消费者应尽量将商家的口头承诺转换为书面协议,保留证据。
记者:密史树 燕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