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关于安龙历史,民国十年(1921)刊刻出版的《南笼续志》,是李其昌乾隆《南笼府志》、张锳咸丰《兴义府志》以及余厚墉光绪《兴义府志续编》的延续,主修者洪寅,字均亮,安徽宣城泾县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陕西延长知县,受时任巡抚曹鸿勋赏识,主办开采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而闻名。民国五年(1916)任南笼知事(安龙县长)。洪寅也是张之洞的“迷弟”,履职期间,重修少年张之洞读书之地“天香阁”。《南笼续志》编纂宋绍锡有题跋:“前清相国张文襄公之洞,幼随其父春潭公(张锳)来守是郡,尝读书于此,迄今六十八年矣。邑洪君均亮,追念往昔就商予,特新建此楼以记其事。惟锡(宋绍锡)也侍公有年,受恩最重,登斯楼其能无慨乎。”
南笼知事洪寅所建石坊
早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张锳就在兴义府试院东北侧,修建了“十八先生祠”,只是存续时间并不长,很快就毁于咸同起义。光绪九年(1883),兴义知府余云焕、安义镇总兵何雄辉重修十八先生墓,并在天榜山脚重修祠堂,留下《重修十八先生祠作》一文和一方“十八先生成仁处”石刻。光绪三十一年(1905),兴义知府李祖章见十八先生墓后“余地尚宽”,将墓祠重建“并存一处”。民国五年(1916),洪寅任南笼知事,为“以壮观瞻”,又在明十八先生墓前建石坊一座,同时还购置“法桶(今五福街道法统村)”祭田一块,年收租谷六石,作为十八先生墓祠岁修之用。
石坊紧挨十八先生墓冢正南一米左右,四柱三间,门楼式。面阔3.3米,通高3.35米,具有比较典型的晚清民初风格。四柱分中柱和次柱,将石坊隔分为一个明间和左右次间。底座为上下凸出、中间束腰的须弥座造型,宽而扁,非常稳固,进深1.2米。四柱直插须弥座中,柱前后均有抱鼓石(夹杆石)固定。左右次柱夹杆石前后,均抱两鼓。两中柱夹杆石均为前抱一鼓,后抱两鼓。抱鼓石用在祭祀牌坊,象征威权。两中柱夹杆石前抱鼓之上,雕刻镂空伏狮一对,昂首翘尾,彰显墓主人权威。抱鼓石的“大鼓”两侧,浅浮雕两种图案。一种为大小双鹿,一种为大小双隼。亲密和谐的双鹿,用在这种场合,除了谐音“禄”,主要是体现良好的君臣关系。双隼是贵族和权力的象征,同样也是对十八先生与南明皇二者君臣关系的表达。“小鼓”两侧,浅浮雕双圈圆形花卉,外圈五瓣,内圈八瓣,寓意五福八祥。
抱鼓石上的雕刻
抱鼓石
两次间上方称次匾,浮雕竹雀图和喜鹊登梅图,均为扇形。竹子刚直不阿有气节,梅花遒劲刚挺有骨力。次匾上方石梁,磨砺坚硬,浮雕松鹤图,寓意坚韧不拔。石梁上方,各雕三座狮托,嘴露利齿,双目圆睁,颈系铃,狮首向内侧倾斜。狮托之间空隙可透风,解决石坊的风荷载。狮托头顶次楼,楼檐滴水清晰可辨,楼脊内侧雕饰花草站角,与主楼中柱榫卯固定。主楼明间正匾,阴刻楷书“明十八先生墓”六字,下石梁两端有四连弧蝶形雀替(托角)装饰,浅浮雕蕉叶纹。正匾上方石梁,浮雕双凤朝阳图。石梁上方,雕四座狮托,托顶主楼。主楼与次楼做法相同,用一块边角起翘的厚石板表示屋面。因位置最高,遭雨水侵蚀更甚,石头的颜色明显比其他部位要黑些。
次匾浮雕竹雀图
今天的明十八先生墓,除了这座石坊,沿中轴线往正南不远,还有一座稍大些的石坊,面阔5.85米,通高5.4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增建,石坊明间正匾楷书阴刻“岿然千古”,落款“贵阳陈恒安”。两次匾楷书阴刻“成仁”“取义”,遒劲有力。陈恒安(1909-1986),贵阳人,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曾任贵州省博物馆馆长。
陈恒安题“岿然千古”主匾拓片
安龙明十八先生墓前两座石坊,一大一小,一远一近,一新一老,仔细揣摩,却有玄机。洪寅所建的石坊是门楼式,而陈恒安题书的石坊是冲天式,两者都是四柱三间,区别在最高处。门楼式最高处,为主楼屋脊。冲天式最高点,为主楼中柱柱顶。尽管两种形制的石坊,在贵州单独都不难见到,但搁在一起,同处一地,一览而尽,却鲜有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