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州文化老人 | 行走在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一位特殊老人 ——周素园

动静原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1600048680

1999年6月,贵州省文史研究馆与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联合召开纪念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元老、贵州省第一届人民政府副主席,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第一任馆长周素园120周年诞辰大会,笔者组织和参加了这次纪念活动,会后撰写了大会综述文章《缅怀业绩 学习精神 努力奋进 兴黔富民——周素园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综述》,亦对周素园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敬佩。作为贵州省近现代著名人物,在这次纪念活动后周素园先生再一次出现在社会及公众面前,随后文史馆与毕节市相关部门又相继组织开展了多种纪念活动,如今,毕节市还在其旧居处修建了周素园塑像和纪念馆。在政治上、学术上和社会活动方面,周素园先生都是一位值得宣传、敬重和纪念的文化老人。

周素园,原名培艺,别字树元、澍元,清光绪五年(1879年)3月7日,生于贵州毕节县城内钱局坡(今海子街镇)。 从小勤奋学习,聪敏过人。幼时在母亲的教导下,背诵很多唐诗及《礼记·曲礼》,少年时又从父亲学《昭明文选》《唐宋八大家诗钞》。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考取秀才。次年到贵阳读书,开始接触新学。 二十四年(1898年), 回乡设私塾于毕节,教授学生。三十年(1904年),到普安厅同知方雪岑处做幕僚,并在普安师范传习所执教。因“文笔典雅,才思敏锐”,为方雪岑所欣赏。三十一年(1905年),周素园来到贵阳,在贵州士绅李端棻、于德楷开办的贵州铁路矿公司任文案,并开始参与贵州反清活动。

周素园在贵阳读书时,开始接触新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前后,他便开始参与贵州的反清活动,参与创办贵州第一份日报《黔报》。《黔报》之宗旨是“开通明智”,即宣传爱国思想,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唤醒民众,推行政治改革。《黔报》讥切社会黑暗,为贵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了舆论、思想、组织上的准备。在此期间,周素园与革命党人张百麟结识并成至交。在张百麟的帮助下,周素园从改良主义思想认识转入到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洪流中。他与张百麟、钟昌祚等发起建立贵州自治学社,协助张百麟,参与和领导贵州辛亥革命的工作。后自治学社全体参加了同盟会,在贵州传播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队伍迅速扩展到社会各阶层,成为可以左右贵州政局的一大势力。为筹划武装起义,自治学社在新军等军事武装部门和教育总会、公私立学校以及哥老会中开展了联络与秘密鼓动。

宣统元年(1909年)夏秋之交,周素园代表自治学社组织召集贵阳各界要求召开国会的请愿会,这是自治学社的一次重要宣传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11月3日,自治学社和贵州其他革命党人也发动起义,推翻清廷在贵州的统治,宣布独立,成立了贵州大汉军政府。大汉军政府由都督府、立法院、枢密院三部分组成,张百麟、周素园、平刚等10余人为枢密院枢密员。

周素园是自治学社创始人之一,推动贵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功,被推举为秘书长,协助枢密院院长管理和处理全省民政事务的除旧布新。其间,他向军政府建议,出兵援助四川,支持四川革命。民国元年(1912年)2月2日,贵阳发生“二二事变”,贵州政权落入唐继尧、刘显世之手,革命宣告失败,以张百麟为首的自治学社领导人有的遭到杀害,有的匆忙外逃。周素园在贵州政界素有威望,唐继尧等也想利用他笼络人心,但他不愿与之合作,在得知敌对势力要对自己下毒手的消息后,秘密逃出贵阳,流亡奔走于大江南北,为贵州革命党人之遭遇,进行多方呼吁、控诉。

民国2年(1913年)5月,周素园与平刚等人在北京樱桃斜街贵州会馆发起成立黔人冤愤团,发表了《贵州血泪通告书》《黔人冤愤团宣言书》及《至北京政府》《至国务院》《致孙中山》《致袁大总统》函电,声讨唐继尧、刘显世等人迫害贵州民党的罪行,希望北京政府用法律程序,解决贵州问题。事情不但没结果,他反而被唐继尧诬为“贵州匪党”“全国乱党”遭通缉,被迫离开北京,辗转至重庆。民国10年(1921年)10月,才回到贵阳。次年,又离开贵州,直至民国14年(1925年)回到毕节,10年内不再参与政治,闭门读书,遍及历史和中外资产阶级先驱思想家的名著,认真研究传入中国不久的马列主义,探索人生道路和中国的出路。后来,周素园根据自身亲历,撰写《贵州民党痛史》一书,记录了这一段历史。

民国25年(1936 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到达毕节,周素园得与贺龙、任弼时、王震、萧克等红军领导人相识,在他们的邀请下,他出任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员。3月,即跟随二、六军团长征。在经过云南时,他致函云南省主席龙云及滇军将领孙渡、鲁道元等,希望他们保持参加护国首义的光荣传统,与红军一致行动参加抗日。龙云等采取“消极以保存实力”,避让红军的态度,二、六军团顺利通过云南,抵达西康下甘孜。 12月,周素园随二、六军团到达陕北延安后,受到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和礼遇。抗日战争爆发后,周素园被任命为八路军高级参议,并担任红军大学的教员,参加做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次年(1937年),周素园旧病复发,医治困难,为不给共产党、八路军增添麻烦,产生回贵州的念头,并写信告诉毛泽东,毛泽东不但批准他的请求,并于10月6日亲笔给他回信,称他“是我们的一个十分亲切而又可敬的朋友与革命的同志”(现省文史馆大门前竖有毛泽东给周素园信复印件影壁)。

周素园回到贵州后,在西南各省广泛接触社会各界人士,宣传共产党抗日的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参加抗日。其间, 周素园受聘贵州省政府参议。民国27年(1938)5月,周素园从贵阳回到毕节。为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回到贵州的10余年里,周素园多数时间都在毕节家中,闭门谢客,潜心著述和读书,专心著述。

1949年11月27日,毕节解放,周素园担任了毕节县和毕节地区支前委员会主任,组织群众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和肃清敌特土匪,建立人民政权。1950年1月,他应解放军五兵团苏振华政委和杨勇司令员的邀请来到贵阳,参与人民政权的建设工作,先后出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3年4月2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在政府礼堂召开贵州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立大会,周素园以省政府副主席身份兼任第一任馆长。那时的文史馆馆员都是清末民国以来文化界、知识界、文艺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宿儒耆老。周素园担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长期间,对这些来自贵州各地各阶层的文史馆员们十分尊重、爱护和关心,他领导和组织馆员学习,参加活动,安排和照顾馆员的生活,团结、帮助和鼓励这些老年知识分子积极撰写文史资料文章和整理旧作,参加地方史志修纂,编写回忆录,进行书画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努力工作,为地方文化事业做贡献。

周素园长于辞章,亦勤于著述,在参与革命和社会活动之余,一生写下大量的历史著作、日记、文章、笔记、报刊言论、函电和文牍,据不完全统计约800万字。主要著作有《贵州民党痛史》《贵州护国护法两役战史》《贵州陆军史述要》《洪宪叛国始末记》《西行追记录》(已散佚)等书稿,有的收入《素园文存》(5卷)中。1994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素园文集》,仅收录其著述中100余万字。周素园这些著作,均为研究中国及贵州近代史、军事史的重要文献。此外他还撰有《素园书牍》14卷,《待尽日记》10卷,《光明日记》23卷(《光明日记》在《贵州文史丛刊》有选载)。

周素园撰写的数百万字著述,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富,也是研究中国、研究贵州历史的重要资料。除若干函电、文牍、书信外,当以前述几部专著和日记及一些墓表、行状、铭文、碑记最为重要,是治中国近代史、贵州史者,必不可少的主要参考。

周素园出身官宦,经历清末、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阅历丰富,有扎实的古文功底,对研究历史有特别的兴趣,有对历史的一种责任感。故其治史态度明确,著述严谨,立论鲜明,观点明确。所著《贵州民党痛史》,于民国15年至16年(1926年至1927年)间在搜集广泛资料的基础上写成,是研究贵州辛亥革命和贵州资产阶级民主派兴衰历程的重要文献。书分为四篇52章4附录,主要内容是讲述贵州自治学社的创立、发展和失败。作为亲身参与者,对自治学社的兴亡过程,是有着“切肤之痛,椎心之苦”的,正因为如此,才有这部著作的传世。

《贵州陆军史述要》,撰写于民国30年(1940年),是周素园应友人要求而作。在其《致张溥泉函》(张溥泉,河北沧县人,同盟会员。曾任同盟会交际部主任、国民党参议,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长,广东军政府顾问,孙中山委任的国民党改组委员)中,他写道:“先生征求自满清至民国十六年贵州兵变纪实……迁延至今始成”。此书也分为四篇,第一篇叙清末组建新军及参与辛亥起义;第二篇叙辛亥革命期间贵州军队之作为及北伐失败;第三篇叙兴义系军阀起源、发展、失败及其统治贵州时期之作为;第四篇叙桐梓系军阀兴起、发展及衰微。《贵州陆军史述要》系统叙述了贵州近代军队发展的历史,是研究贵州最早的军队建设的重要文献。

周素园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记日记,连续数十年,日记主要内容为他一生的经历,以及与他一生相关紧密的人和事,其中还保存了一些他撰写的重要信函、文章的底稿。现存《待尽日记》和《光明日记》即是其所有日记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有100余万字。前者记事始于民国38年(1949年)4月3日,止于1950年1月11日;后者始于1950年1月14日,止于1958年1月23日。

此外,周素园所撰写的具有较大历史数据价值的文章,是他为同时代人撰写的行状、墓表、碑文等,这些是研究贵州近代历史人物的重要参考资料。如《勋三位陆军中将黔军总司令王公文华行状》《陆军上将国民革命军第九路总指挥贵州省政府主席周公(西城)墓表》《大理分院推事余君(达夫)墓表》《国民革命军左翼总指挥袁公(祖铭)碑》《书席正铭》《书于仲芳(德楷)》等。他在民国38年(1940年),专门为修建在贵阳南门外的国民革命军第102师抗日阵亡纪念塔撰写的《陆军第四军第一百零二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铭》,是对贵州部队参加抗日战争的一篇赞文,其中对该师师长、抗日名将柏辉章的功绩作了较高的评价,他写道:“拔柏君健儒(柏辉章)于闲散之中,立擢以为大将,南北征战,不恒厥居;训练整顿,壁垒森严。”铭文中还有“一切以身为仪则,故能功高而同列不忌,部分损失而士气不衰,所以历皖豫秦晋苏卾赣湘大小数百战,伤亡万余人,而常标劲旅若刃之新发于硎也”等其他一些语句,是较早肯定贵州部队及其将领在抗日战争中英勇付出的文章。

1958年2月1日,周素园因病逝世,享年79岁,归葬贵阳市大营坡贵州省革命工作人员公墓。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以及周恩来总理等发来唁电。中共贵州省委的挽联是:“万里共长征,人民事业资匡助;一心服真理,马列宏谟有会通”,挽联概括了周素园的一生。如今,在他的家乡毕节市竖有周素园塑像和纪念馆,供人们瞻仰。周素园先生的老朋友,王震将军在《周素园文集》的序言里言道:“周素园的一生,是一个爱国者追求救国救民之路,历经艰难挫折,终于找到真理的一生。周素园一生的曲折经历,揭示了一条真理:在现代中国,从爱国主义到社会主义之间,并没有阻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真诚的爱国主义者,只要坚持不渝地投身于救国救民的实践斗争中,他最终必定认同并走上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这条唯一的康庄大道。”

周素园先生自己也曾说过:“黔人生从山国,来自田间,言语塞陋,行动拘局,世之自命开明者,方窃窃指目,用为非笑。及夫国难日深,强敌相对,黔人肝脑涂平原,膏液润野草。忼慷捐躯,前仆后继,视彼所谓开明者,未尝有逊色焉。大抵黔人执事敬,与人忠,颇吸中国文化之精髓,而生活环境又养成习劳耐苦之天性,故其表现为朴诚,为果毅,有不教而率,不言而喻之风。健儒深明此义,而复善运用之,一切以身为仪则,故能功高而同列忌”。 先生此言,论者认为是贵州民族精神之真实写照。

撰文:王任索

编辑

王青

责编

李佳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