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情感的力度和温度划分,感情可分为柔情、闲情和激情三种类型。爱情是一种激情,正像法国文学家司汤达所说:“爱情就像发高烧,它的产生和消失绝不以人自己的意志为转移。”
文:汪文学
摘编:代丹妮
题图:AI
一见钟情 古代文人爱情理想中最富诗意的部分
爱情是一种激情,最能体现这种情感状态的,是男女之间的一见钟情。
青年男女在一见之际,在心灵相互碰撞的瞬间,能产生一种类似高峰体验的迷醉情绪,这是恋爱活动中最富诗意的一种情绪。所以,小说家乐于构筑这个情节来加强作品的诗意性和戏剧性,才子亦幻想能遇到一见钟情的佳人,以便充分体验爱情的神秘与迷醉。
一见钟情的恋爱模式,与古时候传统主流社会依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联姻模式不同,它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才子幻想与佳人一见钟情,潜意识中流露出来的,就是对这种主流婚姻模式的背叛与反抗。
事实上,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皆是按照一见钟情展开的,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李靖与红拂妓,就是典型的例子。再如,《霍小玉传》中的李益与霍小玉,《莺莺传》中的张生与崔莺莺,《柳氏传》中的韩翊与柳氏,《李娃传》中的郑生与李娃,等等。
才子佳人一见钟情,是古代爱情故事中最动人的情节,亦是古代文人爱情理想中最富诗意的部分。
传统中国人为什么回避激情偏爱柔情
传统中国人回避了这种激情,不抒写热恋中的兴高采烈或悲痛欲绝,而是着力于铺写两情别离时的离愁别恨和苦闷相思;不写热恋中的狂热激情,而写别离后的似水柔情。
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等等。这些诗句中呈现出来的爱情,有淡淡的忧伤,有缠绵的愁绪,剪不断,理还乱,它不至于使你悲痛欲绝、痛不欲生,但你又始终排遣不了它,无法摆脱它的缠绕。
它如春水那般无动于衷,但却始终是流动的;它如落花般飘飘扬扬。它就像李清照所描绘的那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感觉,你总是在内心里寻觅一种东西,可有时连你自己都不知道要寻觅什么。
这就是传统中国人的恋爱情绪:
回避激情,偏爱柔情。
所以,传统中国的古典爱情,特别是文人士大夫理想中的爱情,往往是缠绵婉转、温柔敦厚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中国人的情爱心理和爱情观念。
一腔激情化作柔情与相思
传统中国人的恋爱情绪,与西方崇尚“激情之爱”迥然有别的原因是什么?
是由“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温柔敦厚”的传统观念影响所致。
“温柔敦厚”的传统观念铸就了传统中国人内敛深藏的性格特征,故不喜张扬,力求内敛;不喜紧张激昂,追求和平闲适,将大喜大悲内化为绵延悠长的细腻情思。
因此,体现在诗歌风格上,崇尚温柔敦厚;体现在美学趣味上,追求中和平淡;体现在爱情理想上,追求柔情相思。
就算个别文人在婚姻之外找到爱情,此种情爱如果见诸笔端,当然也不宜直接暴露、过分张扬,只宜隐藏在心灵深处独自品味和慢慢咀嚼。
凡此种种,造成传统中国的情爱文学回避激情,专尚柔情。这体现了传统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性格和情爱心理。
事实上,他们亦向往激情,对一见钟情的追慕就体现了这种激情向往。只不过在种种文化因素和现实环境的制约下,他们将这种激情内化为柔情,转化为相思,以一种更加隐微曲折的方式表现出来。
回避激情,并非否认激情。从根本意义上讲,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一种激情,必须是一种激情。
可以说,爱情是所有人际情感中最强烈的、最富艺术趣味,也是最隐微复杂、最难以客观描述的一种情感。传统中国社会以相思柔情为特征的爱情,应当是人类情爱生活中的一个特例。
既然如此,“恋爱中的你,如果还没有体会到触电或者着魔的感觉,没有进入魂不守舍的状态,那么就说明你的恋爱找错了对象,或者说你的恋爱还没有真正开始。”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