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其人,观其所与”,朋友关系是诗意化的人伦关系,也是人的“自我”本质的对象化。
撰文:汪文学
摘编:代丹妮
题图:AI
“乐”是孔子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乐”是孔子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所谓“知之”,即对对方的熟悉、理解;“好之”是在熟悉、理解之基础上,对对方产生的爱慕和好感;“乐之”则是在爱慕和好感之基础上,产生的感情或精神需要。
在孔子看来,“乐之”的境界,显然不是外力的迫使,而是发自内心的自然之情,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心理或精神上的渴求,其外在功利目的很淡薄,故而高于有一定外力迫使和功利目的的“知之”“好之”境界。
孔子以朋友相处为“乐”不仅说明孔子认识到朋友伦理与其他人际四伦的区别,而且也表明孔子认识到友谊是一种渗透了身心的精神愉快,是人际交往中的最高境界。
排斥一切功利目的和纯粹追求精神快乐
是朋友相交的最高境界
朱光潜说,人类心灵常交感回流。你拿一分真心待人,人也就会拿一分真心待你,你所“取”如何,就看你所“与”如何。
在泛功利主义观念的影响下,儒家学者对友道的界定和对朋友交接所持的态度,皆以“直谅多闻”(为人正直信实,学识广博)和“责善辅仁”(劝勉从善,培养仁德)为核心内容,而“不亦乐乎”的精神享受内容,则被普遍的忽略。
事实上,与其他人伦关系相比,朋友关系更适合宣泄人的倾诉本能。进一步说,朋友关系是一种更符合和更有利于人之自然本性的人伦关系。
与其他人伦关系因强调尊卑等级而产生的交往压抑相比,朋友交往是自由的,有选择性,是平等的,也是快乐的。朋友相交之最高境界,应当是排斥一切功利目的和纯粹追求精神快乐的境界。
友谊与艺术在四个方面有相近之处
朱光潜、袁昌英等学者注意到友谊与艺术之间的近似之处,并提出一些富有启示性的观点,惜其未予深论。我认为,友谊与艺术之间的相近之处,约有如下数端:
其一,友谊和艺术欣赏一样,它给人的是一种渗透了身心的愉快,是一种排斥功利目的的、纯粹的精神享受。
比如,在艺术欣赏中,读者首先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审美快感,然后才是通过审美快感这个中介实现其功利目的(即教育作用和认识作用)。
友谊亦是如此,朋友交结首先是为了获得“不亦乐乎”的精神享受,然后才是潜在地实现其“责善辅仁”“直谅多闻”的功利目的。
可以说,艺术欣赏和友道的最高境界皆是“乐”。追求“乐”,是人的一种精神本能。
其二,对待友谊和艺术,皆需持一种“游”的态度。
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所说的“艺”,虽非专指文学艺术,但亦包括文学艺术在内。
所谓“游于艺”,即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艺”持一种游戏的态度。
魏晋以来,随着文学自觉观念之逐渐形成,文人学士正是以“游”的态度对待文学。同样,魏晋以来,随着人的自觉观念之逐渐成熟,人们亦正是以“游”的态度对待友谊。
其三,朋友与艺术一样,皆是人的自我对象化。
“心画心声”“文如其人”“人品即文品”等说法,就是这种关系的准确表达。同样,朋友亦是人的“自我”的展示。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得到什么样的朋友。
古人说:“不知其人,观其所与。”即观察一个人所接交的朋友,就可以推知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朋友就是人的另一个“自我”。
其四,朋友交接和艺术创作一样,皆遵循“距离”产生美感或好感的规律。
当朋友双方一旦跨越了必要的距离,发生太过亲密的接触,则往往会破坏友谊,甚至反目成仇。只有淡而不腻,才能保持永久的吸引力。
“知音”一词,正暗示了朋友交接与艺术创作、欣赏之间的某种近似关系。友谊与宗教、诗歌、艺术同样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心理上的需求。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