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遥远的北冰洋,隐藏着许多地球深处的秘密,这片神秘的冰海,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全球科考工作者。假期之前,我国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北极开展科考。为了对北冰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科考队员们要向海中布放许多科考设备。在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海底山脊——加克洋中脊,考察队员们就开展了一系列和地球物理相关的实验。
在加克洋中脊开展多项地球物理实验
总台央视记者 王楠:这里是“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的艉甲板,在这个航程,队员们要把这一组总共7台海底大地电磁仪,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布放到海底。不仅是布放,实际上七天之后,这些设备还要被逐一收回。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大洋队副队长 沈中延:海底大地电磁仪,在海底测量地球的电磁性质,来获得它深部整个岩石圈的一些电性结构。平均一台的距离,可能在5海里左右,最远的一台10海里。整个跨度不是很大,就是垂直于洋中脊(布放)。
沈中延介绍,2021年,我国首次对加克洋中脊进行科考。当时在东经100度左右的位置,发现有一个火山区,并初步显现出一些特殊的现象。本次科考继续围绕这个区域展开,通过布放海底大地电磁仪、海底地震仪等设备,进行精细化研究。沈中延介绍,对于这一项作业来说,布放还不算难,难度最大的要数回收。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大洋队副队长 沈中延:因为我们现在这个仪器到了海底,它采集的数据是所谓的自容式,就是记录在这个仪器里面的。因为它数据量比较大,穿越水体传输回来的难度比较大,我们就通过回收的一种方式,到时候设备上来后我们就把数据拷出来。
布放设备 时间紧任务重
在科考作业过程中,考察队员需要将大量的科考设备进行布放,不仅布放位置要精准,同时布放时间也有着严格要求。因此对于科考队员来说,这项工作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
这套长长的设备叫做潜标,上面有十多个橘色浮球,中间穿插连接着不同的测量海水混浊度、海水流速等的多个科考设备。这套潜标在下放到北冰洋的加克洋中脊后,将运行一年持续监测海底热液情况,一年后的北冰洋科考,再将这套设备回收。在“雪龙2”号船上,大多数科考设备下放主要借助机械设备,而布放潜标,则主要依靠队员们的团队作战。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大洋队队长 陈超:(这套设备)差不多在320米左右。这次我们有15到16人参与。和其它(潜)标不一样的点是,它的精细程度比较高,它要在加克洋中脊它的定点区域1公里范围内要准确布放。因为人是要长时间拉着浮球,拉着仪器设备,我们(地)点到了,才能进行释放。
要想顺利安全地下放这样一套设备,难度不小。一方面浮球体积大,另一方面已经下放到海里的设备,在重力的作用下,会对船上形成明显的拉力,万一出现疏忽,就会把人拉到海中。水手长付耀奎是下放的最后一环。
“雪龙2”号水手长 付耀奎:这个标的难度和前面放的标不一样,它因为后面(释放)脱钩器,放完之后,接着马上就要放(金属)重块,并且没有主绳来固定。我们只能在浮球上绑一个线扣,绑个线扣拉绳子来止荡它。挺顺利的总体而言。
每一次作业都是一场团队作战
此次布放潜标的任务时间紧,工作量大,对考察队的队员们来说,每一次作业都是一场团队作战。在“雪龙2”号全船人员齐心协力的配合下,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这是首次参加北冰洋科考的年轻队员侯明磊,第一次参加潜标布放。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 侯明磊:现在北京时间23点46分,船时(凌晨)2点46分,我们放大概用了46分钟。(我负责)帮忙把一些珍贵的仪器顺利地放下去,以及控制一下绳的受力,让后面的人,尽可能(及时)放绳。都在掌控之中。它不仅是某一个小团队,它是整个船上大整体,去为了完成这个标的精准投放。
按照操作流程,最后会下放一个重块,把所有的浮球和设备全部拉进海水中。在船起航后,在潜标投放点周围一定的距离开始接收潜标信号,只要有信号回应,这次潜标就算布放成功。沈中延是这套设备的主要现场负责人,当他接收到信号后,长长松了一口气。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大洋队副队长 沈中延:整个放潜标的过程中,它有各个岗位的分工,比如说操作船上吊车的人员,有潜标的指挥,有潜标负责拉绳子的人员,还有安全监督员以及质量监督员等等。应该来说,是非常完美的一次投放,是全船紧密配合的一个结果。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大洋队队长 陈超:布放潜标对于我们整个科考而言,(参与)人员它相对来说会比较多。围绕着同一个项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组共同参与的比较大的一个项目。潜标它(像)是一根绳一样,我们把所有的力量都拧在了这股绳上,齐心协力,将这套标给放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