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省毕节市,曾因生态恶劣、人口膨胀而陷入“越贫越垦,越垦越贫”的恶性循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毕节成为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
如今,青山绿水间,一座座城市展露新颜,一个个村庄宁静闲逸。毕节试验区人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以敢为人先的气魄,护卫青山绿水,收获金山银山。
总溪河畔的致富果
1996年,毕节市纳雍县总溪河畔,领办果树种植场的县农业局职工徐富军打理果树时,偶然发现一株樱桃与众不同。经查阅大量资料,确认这是一株变异植株。随后,经过他多年不辍的试验,最终培育出了樱桃新品种——“玛瑙红”樱桃,这种樱桃的批发价能达到传统樱桃的3倍。
2017年,纳雍县政府投资1.2亿元,在厍东关乡核心种植区规划建成1.5万亩“玛瑙红”樱桃种植基地,建观光采摘园10个,建景区公路10公里,建樱桃交易市场5个、生态停车场5个、电商交易中心1个、游客接待中心1个,成立贵州总溪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厍东关乡采取“村委+农户+公司”模式,与贵州总溪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一起,组合成“村企一体化”的樱桃园。
为吸引游客赏花采果,纳雍县政府每年都举办赏花节、樱桃节等,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每年“玛瑙红”樱桃开花和采果季节,游客纷纷涌向总溪河。
如今,“玛瑙红”樱桃已经成为毕节市纳雍县最出名的水果,也是总溪河畔的致富果。
冷凉蔬菜带动脱贫
位于乌蒙高原的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平均海拔2200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0.2摄氏度。近年来,威宁县利用冷凉气候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冷凉蔬菜种植,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东南亚。
2002年以来,威宁县蔬菜种植面积从16.6万亩发展到90万亩。今年以来,全县40余万亩蔬菜基地累计销售各类蔬菜15万吨,销售额3.5亿元。
据了解到,威宁县有数千名贫困搬迁群众在蔬菜基地从事相关工作。为了让搬迁群众能够在发展产业过程中迅速就业脱贫,威宁县工会、团委及妇联组织也纷纷动员起来。县总工会服务职工中心主任刘应龙介绍说,目前该县已经在5个40万亩规模的蔬菜种植基地建立了由工会、团委及妇联三家群团组织联合成立的“新市民·追梦桥”群团工作站,竭力服务务工群众。
“我能来这里上班,多亏了工会推荐就业。”9月14日,威宁县雄山街道居民张聪义说。2016年,张聪义一家从威宁县岔河镇搬到了城区,但孩子读书的学费压力让她一筹莫展。在了解到她家困难后,雄山街道寒洞社区群团工作站迅速帮助她和丈夫联系到蔬菜基地务工,并计划为她小儿子发放3000元的奖学金。
“我和老公都在这里上班,算下来每个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孩子们的生活可算有了着落。”张聪义说。
核桃铺就致富路
初秋的毕节市赫章县财神镇,天空飘着毛毛细雨,青山被一层薄雾笼罩,高高的核桃树枝头挂满了又大又圆的核桃。
财神镇倮佈戛村,79岁的李富贵老人正在自家的核桃林里采摘核桃。“今年挂果比去年多了一倍多。”老人笑呵呵地说。
在赫章县,核桃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享誉省内外,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县内百年核桃古树遍布各乡镇,境内分布乌米核桃、串核桃等原生优质种源。
为决战贫困,拔掉穷根。近几年来,赫章县因地制宜,把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扶持。2009年12月,赫章县核桃局应运而生。
截至目前,赫章县建成国家核桃良种基地1万亩,挂果32万亩,坚果产量3.84万吨,核桃坚果产值15亿元,加工业产值5亿元。核桃基地覆盖了所有贫困村,覆盖了90%左右的贫困户;年收入万元以上的核桃种植户1.3万余户,每年为全县农民人均创收1700元以上。
赫章县还在核桃林下套种玉米、魔芋等经济作物和茯苓等中药材,增加群众收入。早在2013年,赫章核桃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为更好地推广核桃产品精深加工等核桃实用技术的应用,目前,赫章通过招商引资组建了贵州赫之林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利民食品和金果缘核桃产业公司等精深加工企业,生产核桃深加工系列产品,年产值已近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