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央媒看贵州丨农民日报:山乡“丰景”好 农家日子甜

农民日报
1695954780
今天(9月29日),《农民日报》刊发《山乡“丰景”好 农家日子甜——六盘水市水城区把发展山地高效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好路子》。

花香鸟语人勤春早,风和景明民乐年丰。在金色的季节,在丰收的大地上,在九月的水城,人们一边挥洒汗水,一边唱着秋天的歌。

近年来,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着力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转型路、打创新牌,立足农业资源禀赋,纵深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目前,水城区共发展长效特色产业110余万亩,其中猕猴桃11.2万亩、茶叶10.2万亩、刺梨40.3万亩、精品水果15.73万亩、核桃32.6万亩,处处涌动着生机与希望。

一颗猕猴桃的增收效应

沿山路斗折蛇行,记者来到水城区米箩镇红心猕猴桃基地,近4万亩的红心猕猴桃陆续成熟,漫山藤架上挂满了饱满多汁的猕猴桃,阳光透过绿叶照在果实上,抬头可赏,伸手可摘,三三两两的游客正在园里体验采摘的乐趣。而趁着天气晴好,园区果农和工人们也忙着采收猕猴桃,运至省内外进行销售。

“以前种植传统作物,产量低,收入少,现在改种猕猴桃,12亩果树今年产量近五吨,销售收入达15万元左右。”俄戛村螺丝组后寨果农谢成举一边选果装箱,一边开心地算起了收入账。

随着猕猴桃挂果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管护技术的提升,谢成举家的猕猴桃产量也在逐年增长,原先单一的线下销售已不能满足现在的销售需求,电商销售则成为今年销售的主力。

近年来,米箩镇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猕猴桃产业推进过程中,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投入、项目扶持、农户参与保底分红的“企业+村集体+基地+农户”运作模式。通过企业带动,采取土地、资金、资产、技术入股和“土地流转+固定分红”的方式,打造企业、农户、村集体利益共同体,促进了多方合作共赢。

“平时忙于工作,难得和朋友一起结伴到猕猴桃基地游玩,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优美的田园风光,还能亲自体验采摘鲜果劳作,很有趣。”来自六盘水市的于女士采摘了一筐猕猴桃,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熟透的猕猴桃有一股清甜的果香味,剥开来尝一口,果肉细腻,甜化心间。”

经过20余年的发展,猕猴桃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该产业已成为水城区助农增收的支柱型产业。全区猕猴桃产业规模11.2万亩,覆盖18个乡镇、70个行政村,3.73万户14.22万人。解决3200余人固定就业,解决1.6万余人季节性就业,农户务工总收入超过2.5亿元。

一枚野果的融合效应

“野钟乡来野钟乡,刺梨花开刺梨香,党建引领摇钱树,致富不忘党中央……”刺梨丛中飘歌声,我们寻着歌声驱车走近,歌唱者是野钟村村民邓吉栋。

邓吉栋是一名有着近50年党龄的老党员,在野钟村担任了18年村党支部书记,2008年卸任后,他并没有闲着,而是继续发挥余热。

2014年,野钟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刺梨作为主要产业之一被推广,鼓励村民大面积种植。

“刚开始时,有些村民不理解,觉得有风险、不妥当。”在大家都不愿意种刺梨的时候,邓吉栋第一个响应,做主把家中8亩土地全部种上刺梨。

“村民思想不通,我作为一名党员,又当过村干部,就要站出来,起带头作用。”邓吉栋的身体力行让不少村民也跟着种植刺梨,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山里人眼中酸涩的小野果,如今变成了致富“金果果”。这几年,村民都看到了刺梨的经济效益,产业发展的热情越来越高涨。

“刺梨产业好处多,我种刺梨几大坡,青山绿水生态美,增收致富暖心窝。”刺梨歌唱出了刺梨种植户的心声。

在野钟村,像邓吉栋一样,因地制宜发展刺梨产业受益的村民还有很多。野钟村立足实际,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进行分红,同步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目前,水城区的40万亩刺梨覆盖了25个乡镇,惠及农户3.7万户16.2万人,为全区的森林覆盖率贡献了8.77个百分点。

田间地头摘得热火朝天,另一边的收购现场更是忙忙碌碌。一车又一车的刺梨陆续拉来,工作人员引导农户把采收的鲜果进行质检、过秤、装车,并签字确认。

不忘初心、上下求索,2018年3月,水城区拥有了关乎刺梨产业发展未来的“孵化器”——年产能达12万吨的初好刺梨加工厂。原本味道又酸又涩的刺梨,通过研发加工后,变成了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的原浆、含片、饮料、果脯、口服液、护肤品等商品,成为当下津津乐道的健康新产品,可谓“山沟凤凰”飞入“大雅之堂”。

一片茶叶的传奇演绎

车行水城,一路前行,风过处,锌硒茶香,茶业和茶事萦绕秀美山川,诗意与远方相融,茶斟半盏,茶香微醺,就可一处煮一壶时光。

在水城区茶叶基地,已进入秋茶采摘加工高峰期,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一株株茶树上已长出嫩绿新芽,青翠欲滴。茶农们正穿行在茶垄之间,手指在茶树间不停地翻飞,娴熟地将一个个嫩绿新芽采摘下来,放入身上的茶篓内,整个山间弥漫着茶叶的清香。

“以前在老家主要种植玉米、土豆,一年到头赚不来几个钱,搬过来之后,在家门口就能采茶,一天收入80元左右。天气阴我就来得迟一点,天晴我就来得早一点。仅仅采茶,一年就有6000元左右收入。这里,茶叶是‘金叶子’,靠采茶,很多人家里添置了电视、电炉、冰箱等设备。”茶叶基地里,从顺场乡搬到水城区南部农业产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茶农黄方吉说。

“去年秋冬以来,我们就对茶园进行了规划,按照生态有机的理念来打造,对茶园松土、深耕、施肥。所以今年春季的茶青长得很快,相对去年来说,今年的茶青提前了10天开采。”勺米镇坡脚村村党支部书记张云说,“今年春天,采茶工人现采现结,单单茶青采摘费用,我们每年就要支付30多万元,加上修剪、施肥、除草等工序,能够带动周边群众400户人增产增收。”

一杯富民茶,体现的是一种态度,一份担当。水城区聚焦乡村振兴,在战略上把茶叶当成百姓富、生态美的好产业来培育,在战术上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依托山地资源、谋求以茶富民、注重统分结合,把产业发展的效益更多留给茶农。惠及茶农4万多人,茶叶产量预计200吨左右,产值2亿元以上,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金山银山。

当一片叶子随着清凉的秋风,从眼前划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在空中旋转起舞的时候,秋天的气息已被渲染得越来越浓烈。车继续前进,经过善泥波水电站,跨过北盘江对岸,满坡金黄的刺梨果子随风轻摇。

编辑

周黔

责编

李佳

编审

王玺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