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州遵义:迈步雄关从头越

求是网
1616733540
积分商场

贵州遵义,一座英雄的城市。

80多年前,红军在这里转危为安,走向胜利。

80多年后,这个伟大转折之地实现了新跨越。

阳春三月,草木萌动;黔北大地,一派生机。求是杂志社调研组一行走进这里,感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遵义战法”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遵义画卷”。

“把乡愁留住”

地处贵州遵义的花茂村,青山掩映,绿树滴翠,游人如织,青瓦片、白粉墙、坡屋顶,黔北特色的村居民宿错落有致。

“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花茂村时说的这句话,道出了这个黔北小村走向振兴的独特资源和优势。

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今花繁叶茂的花茂村,曾经是名副其实的“荒茅田”:荒田遍地、茅草丛生,乡亲们广种薄收,粮食一年种出来不够半年吃,村里年轻人也都纷纷外出打工。

近年来,花茂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全面改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按照黔北民居样式,千余栋房屋突出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等特色元素。花茂村求变,并没有大拆大建,而是把村庄作为景区来打造,把乡愁作为文化来经营。

环境好了,村子美了,前来游玩的城里人越来越多。村里顺势成立旅游公司,带动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与特色文化产业。

村里人把总书记走过的这条路称为“乡愁小道”。沿路上行,就到了村民王治强开办的农家乐“红色之家”。“‘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总书记的这句话,就是在我家说的。”回忆当天场景,王治强既感动又自豪。

花茂村村民王治强

每天早上5点半,王治强两口子就要起床生火,去镇上采购一天所需的食材。旺季时,家里常常有两三百人吃饭。一年下来,农家乐收入能达到二三十万元。

乡愁的记忆里不仅是农家菜,还包括一系列文化载体。

“那天,总书记走进我的陶艺作坊,饶有兴致地看着地上的土陶罐子,随后拿起一个土陶酒瓶说,这个买回家,可以装剩下的酒,瓶子很土、很有味道。”母先才娓娓道来。

花茂村村民母先才

“总书记的话点醒了我,在村里的帮扶下,我开始做观赏性陶艺。一开始我还有些犹豫,没想到生意这么好,价格也高了十几倍。”母先才动情地说:“总书记准备走的时候,说我家的生意一定会越来越好。如今制陶已经成为花茂村的一张名片,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经济收益,还能把制陶技艺很好地传承下去。感谢总书记的关怀,我觉得再大的土陶罐也装不下满满的恩情。”

“活一天就要干一天革命”

2021年2月25日,人民大会堂。大礼堂灿若繁星的灯光下,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正在举行。这场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点赞了“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

春寒料峭,遵义“大发渠”仍吸引着不少游客。这里如今已成为当地一大景观,渠边建起了木栅栏和木梯,方便游客登临参观,一泓渠水清澈见底,绕三重大山,穿三处绝壁,跨三道险崖,经7200米蜿蜒而至,之后再缓缓分流到山下的各片梯田。这条渠承载着黄大发半生心血,也让村民们因此改变了曾经穷苦的生活。

团结村老支书黄大发

“我的梦想就是把家乡建设好,把家乡改变。是党培养了我,党的政策好,让我的梦想实现了。”黄大发开心地说道。

草王坝常年缺水,曾是播州区(原遵义县)最贫困的自然村。“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难找米汤喝。”这首民谣就是当年草王坝的真实写照。

面对山高坡陡的状况,黄大发不屈不挠,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解决了当地缺水问题,带领群众“吃上了大米饭”,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诺言。这条水渠,如今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大发渠”。

近日,在仁遵高速大发渠特大桥施工现场,一个身影格外引人注目。黄大发听到大桥吊装的消息,特地来到工地。看着大桥通车正式进入“倒计时”,他连说了好几个“高兴”。

“活一天就要干一天革命。等大桥通车了,村里的产业会更加发展,让大家都富起来。”黄大发说道。

遵义市委书记魏树旺介绍说:“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遵义脱贫攻坚一线主战场,涌现出令人敬仰的脱贫攻坚群英谱。这里有一生只为一条渠的时代楷模黄大发,有带领百姓增收致富的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谢佳清,有扶贫路上的最美战士徐梅,有背着药罐走村入户的基层干部刘孝刚。他们倾情付出、无私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用无怨无悔的实际行动在黔北大地立起了一座座丰碑,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产业兴,则乡村兴”

2020年3月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宣布遵义市深度贫困县正安县脱贫摘帽,这标志着遵义市8个贫困县全部出列。

偏居一隅的正安,曾是遵义唯一的深度贫困县。

30多年前,当地组织“三百娘子军”南下广东番禺,拉开了贵州有组织性劳务输出的序幕,带来了蔚为壮观的劳务经济。

然而,没有自己的产业始终是正安发展之痛。

2012年,正安决定突围,派出县领导率队到广州招商引资。从16岁就外出打工的郑传玖,毅然把吉他工厂搬回了正安。

就这样,一把小吉他,竟然让正安“无中生有”闯出了一个新产业。谁也不会预料到,短短9年间,正安这个偏远的小小县城,竟然成了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吉他生产基地。

正安县吉他产业园生产车间

产业发展起来了,受益的还是老百姓。

2020年,正安年产600余万把吉他,产值近60亿元。迄今为止,正安的吉他产业园入驻企业89家,已带动14731人在家门口就业,保障了6690人稳定脱贫。

不止是正安,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实践中,遵义不断探索创新产业扶贫带贫模式,在促进产业增收上加快新步伐。

去年夏天,湄潭县黄家坝大寨村清水桃缘种植专业合作社赚得盆满钵满,该合作社500多亩桃林喜获丰收,5个品种的桃子错季上市,桃子鲜果采摘从5月一直持续到10月,大部分鲜果还来不及运到市场,就被销售商上门采购一空。

合作社负责人李学斌说,大寨村桃园基地流转的500亩土地涉及69户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农户能拿到每亩800元/年的租金,除了土地流转租金,不少当地村民还在家门口找到务工的机会。村民陈继霞告诉记者,她将家中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在合作社打工,每年能挣到2万多元的工资。

近年来,遵义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N”“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联结模式,帮助贫困群众稳定获得订单生产、劳动务工、返租倒包、政策红利、入股分红等多渠道收益。目前,全市共有“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537家,“合作社+农户”4047家,“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51家。遵义全市1760个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总量达14.66亿元,大大推动了农民富起来,乡村美起来。

面对脱贫攻坚,遵义交出了沉甸甸的优秀答卷;面向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遵义画卷”正徐徐展开。

(文中图片来自新华社)

编辑

苏丹

责编

苏畅

编审

苏姝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