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在兴义城区湾塘河附近开早餐店的杨丽媛,变得更加繁忙起来,随着气温的回升,早餐店的客人络绎不绝。“我在这开早餐店很多年了,你别看现在人来客往,过去大家都是绕道而行。”
今年53岁的杨丽媛住在湾塘河附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感触很深。她说:“以前湾塘河河面漂浮着很多垃圾,一阵风吹过来,满鼻子都是臭味,谁还来河边早餐店吃早餐!”
以湾塘河为主轴,结合水环境治理,兴义市先后打造了栖霞路湿地公园、桔山新区中央湿地公园、马岭河峡谷湿地公园,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城市人居环境,也成为市民周末就近休闲的好去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既是对过去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嘱托。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改革发展“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指示要求一脉相承。
近年来,在珠江上游、南北盘江两岸的黔西南州,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多措并举推进河湖治理保护工作,走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融合发展的绿色减贫之路,努力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一
贵州红椿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职工罗谦在万峰湖驾驶游船已有些年头,现在的万峰湖在他眼中最美。
万峰湖是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天生桥水电站建成蓄水后形成的淡水湖,属珠江源头核心水系,总库容102.6亿立方米,水域面积达176平方公里,将黔滇桂三省(区)5个县(市)连成一体。湖水伴万峰,万峰簇碧水,万峰湖素有“高原明珠”“垂钓天堂”美誉。
过去,由于过度养殖,万峰湖村民经历刻骨铭心的“阵痛”。高峰时期,非法网箱养鱼面积达7072亩,涉及养殖户1367户。万峰林水质愈加恶化,而鱼价不断下跌。2017年8月,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对贵州环境保护督察情况指出:“万峰湖天生桥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上升96.7%。”
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推动水生态环境治理中,黔西南州责无旁贷扛起珠江流域“上游责任”,率先重拳出击、铁腕治污,强力推动万峰湖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渔民转产上岸工作。
经过有效治理,万峰湖水生态不断改善。2017年底,湖面基本达到“污水无直排、航道无障碍、堤防无损毁、河道无淤泥、河面无垃圾、水域无污染”的“六无”标准。到2018年4月,黔西南州境内的万峰湖库区467万平方米养殖网箱全部拆除。
同时,万峰湖生态治理成为最高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办理的首起公益诉讼案,直接推动广西、云南有关地区与黔西南州同步开展治理工作,万峰湖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水生态治理并非对非法养殖一关了之。黔西南州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坚持清网、清源、清岸、清违强力推进,强化干支同治、水岸并举,同步推动绿色产业加快发展,宜居家园建设,持续巩固水生态治理成效。
如今,万峰湖网箱全无,一江碧水南去,两岸美丽乡村串珠成链,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渐成体系。在万峰湖开了8年游船的罗谦遇到健谈的游客总会高兴地说——“以前的万峰湖又回来了!”
二
“走进万峰林中的纳灰河畔,就像身处一幅稀世的山水画卷,感受到了美梦中的桃花源……”兴义市纳灰河畔绿树成荫,花草芳香,到过的游客提到都赞不绝口。
随着黔西南州河湖治理工作深入,纳灰河也历经了“洗礼”。
纳灰河全长27公里,从兴义市下五屯境内的坝佑村高卡龙潭流出,流经耳寨,到达万峰林腹地至鱼龙、乐立一带,沿着万峰林下美丽如画的田园坝子蜿蜒而下,最终流入落水洞地下暗河,汇入浩瀚的南盘江。
前几年,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人口不断增多,兴义市下五屯片区依托万峰林天然优势,打造的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商铺、客栈、民居和游客的大量涌入,不同程度地给纳灰河造成了污染。纳灰河附近的群众称:“那段时间的纳灰河是灰暗的,大家的环保意识不强,污水排放处理不当,导致有的河段水葫芦长满河面,河道上的白色垃圾更是随处可见。”
黔西南州对纳灰河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对纳灰河河床进行维护整理,严防水土流失。沿岸村庄增建生物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修建污水收集井,对农户排放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净化处理。加大和巩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将纳灰河两岸打造成湿地公园,并将湿地景观与生物净化相结合,建设生物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净化水质,改善环境,构建纳灰河生态河流廊道。
据介绍,在河道治理的同时,涉及的每个村都建立了河长日常管理机制,定期一周开展监查工作,设置专门的保洁员对河道进行日常保洁,让保护河道慢慢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三
万峰湖和纳灰河的治理成效只是黔西南州生态惠民的一个缩影。
前段时间,记者走进兴义市乌沙镇岔江村境内的黄泥河。河面碧波荡漾,白鹭飞翔;岸边绿树成荫,花草芳香。
“从上午11时开始,对河段进行日常巡查,一切正常。”黄泥河村级河长、岔江村支书刘贵伦登陆巡河助手APP,实时记录巡河轨迹等信息。
黄泥河是珠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流经我省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过去,黄泥河水如其名。
随着河长制工作全面推行,在黔西南州推动下,2017年10月,经云贵两省三地(曲靖市与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共商,探索建立《关于加强黄泥河流域河流断面监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机制》等五项机制,三地坚持源头治理和流域共治,黄泥河水逐渐变清。
目前,全州共有410条河库设置河长,并安装河长公示牌1637块。
2020年,兴义市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通报表彰,被列为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的地方,并获得1000万元奖励。
在水岸并举、转产上岸方面,近年来,黔西南州立足“两江一河”低热河谷优势,以发展100万亩精品果业为目标,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原则,不断推动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截至2020年底,全州水果种植面积达100.5万亩,投产果园面积60万亩,产量53万吨,产值31.3亿元,成为保持水土、保护生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农业产业。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黔西南州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67.4平方公里。其中,种植经果林就达232.3平方公里,种草93.9平方公里,封禁治理870平方公里,实施其他水土保持措施治理107.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率由“十二五”时期的34.2%减少到29.7%,黔西南州被列为全国首批46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