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动静·观后感丨初心不灭 使命必达——《伟大的转折》观后感

笔者:令狐昌林
1568344920
积分商场

秋雨打窗,桂香裹着蛙鸣,少了月圆依然嗅出了八月;片尾乐起,西风噙着霜月,未完待续仍想提笔聊抒。

对剧无谓再过多赞美,从原来只是点的认知到线的了解,为这段浩然磅礴历史再次震服。这一次,把自己抽离成旁观者思考,再把旁观者放进这一历史时刻,我想说,转折,的确无愧伟大。

首先,伟大不是事后诸葛。

不看好,恐怕是当时所有旁观者,最委婉的表达。反围剿失败,湘江的惨烈,前堵后追,内忧外患,似乎一切都预示着星火必然即将熄灭。然而,一个个偶然的人物,一桩桩突发的事件,一次次转折的会议,每一个关键的细节,若没有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仅仅归功于机缘巧合,我反正不信。

其次,伟大不是自说自话。

且分且合,且战且走。没有无视激烈的内部矛盾,没有美化决策者的迷茫,没有回避曾犯的错误,真实反映出来的窘迫,焦急,争吵,是前进的必然经历;真实记录的尴尬,困难,挑战,是收获下一次胜利的必要积淀。

"这部剧对黔军军阀方面刻画非常细致",远在部队服役的儿子看剧后电话里兴奋地告诉我,他是一边看剧,一边抱着电脑查找剧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资料,感觉对发生在贵州的这段历史,前所未有的清晰。

“我认为的伟大,就是在最不可能的条件下,完成最不可能的任务",儿子对我归纳的伟大有不同意见,他表示,这部剧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没有故意弱化,丑化,弱智化敌军,反而以敌军的强大反证我军的伟大,并且从逻辑上清楚展现了中央军和地方军,以及各军阀派系间的勾心斗角和根源,这也是我军取得胜利唯一的一点凭仗,比如四渡赤水找到突破口,就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优势。

是啊,"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这场突破战简直就是逆天的军事行动。湘江战役后退入贵州的这段时间,是这支部队最危急,最凶险的时刻。乌江天险,四渡赤水,结合背景看成就,时间是贵州凛冽的寒冬,是在地势险恶,曾经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不是如今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的贵州;是在十倍数量敌军以逸待劳的围追堵截下,是在武器弹药,被服,药品,粮草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完成的,按说至少从第二渡赤水开始,每一渡对士气的损伤都非常大,放在其他部队而言,这种心理层面的影响,超过其他任何困难,仅凭勇敢,恐怕早已溃不成军。又是什么让这支部队始终凝聚在一起,挺了过来呢?

“还有啊,四渡赤水历时三个月,它并不是一开始就全部设想好的,而是根据敌方军事力量的变化所作出的随机应变,在当时我军的条件下,哪来的准确情报呢?"对军事痴迷的儿子,又在电话里抛来一个问题。

实际上,两个疑问,都有一个相同的答案。缺吃少穿不扰民,砍竹造筏留下铜钱,这就是这支部队无论在何种恶劣条件下,仍然谨守的初心。初心在,天下皆耳目手足,何愁情报?初心在,别说是冷天入河,就是油锅,也在所不惜。

最伟大的转折发生在故乡,为黔中大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个人也与有荣焉。但其实,转折一直都有,考验一直都在,虎视眈眈百般掣肘的外部势力,旷世瞩目决战决胜的脱贫攻坚;同样的,中华民族智慧一直不差,勇气一直不缺,只要一直秉承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必将达成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无往而不利。

水珠沿窗玻璃不同轨迹不同速率地滑落,窗外水雾中似乎弥漫着枯叶腐,新芽起的气息,放下儿子中秋报平安却变成交流追剧体会的电话,没有圆月,突然更想他。

编辑

老夏

责编

苏畅

编审

陈薇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