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在遵义战役中牺牲的邓萍将军
00:00 / -驰骋沙场 血染丰碑
——记在遵义战役中牺牲的邓萍将军
长征途中的遵义战役,人们看到了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指挥才能;遵义战役,也让人们永远缅怀红军烈士邓萍。邓萍,这位在长征途中牺牲的红军最高级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长夜沉沉何时旦,黄埔习武济国端。
北伐讨贼冒弹雨,平江起义助烽火。
‘围剿’粉碎苦运筹,长征转战肩重担。
遵义城下酒热血,三军倚马哭奇男。”
原国防部长张爱萍的这首诗,写于1935年2月,当时他担任红三军团第11团的政委,邓萍同志为了遵义战役的胜利,随11团到敌前线侦察情况,不幸中敌流弹倒在张爱萍同志怀中去逝。在庆祝遵义战役胜利之时,张爱萍饱含战友之情,挥笔写下了这首诗。全诗情真意切,言简意赅,既缅怀了刚刚牺牲的战友,又高度地概括了邓萍将军的一生。
邓萍将军是长征途中牺牲的最高军阶的军事指挥员,而且是在第二次攻打遵义时牺牲的。邓萍将军的一些具体情况,党史专家石尚武介绍说:
“1908年,邓萍出生在四川富顺县凉高山,父亲是一个盐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虽身处盐都,邓萍和所有穷苦的中国人一样,过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生活。
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邓萍于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1926年底考入武汉中央军事学院,并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7月,邓萍在黄埔军校参加了武汉革命政府举行的第二次北伐战争。”
邓萍是彭德怀元帅的入党监誓人,党史专家石尚武介绍说:
“1927年冬,受党的派遣,邓萍来到湖南国民党军五师一团做兵运工作。他先在第一营营部任书记官,不久调到团部,尔后即升任副官,负责该部中共党组织工作,与时任团长的彭德怀朝夕相处、并肩战斗达七年之久。1928年4月,代表中共南(县)华(容)特委吸收彭德怀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彭德怀的入党监誓人和第一团党支部书记。1928年7月22日,在特委指导下,邓萍与彭德怀、滕代远等共同组织举行了著名的‘平江起义’,还负责起草标语、口号、传单等工作。7月24日,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彭德怀任军长,邓萍任军委会书记、军参谋长。”
熊熊燃烧的革命烈火使国民党反动当局惶惶不可终日。湖南省政府主席鲁涤平急调6个团的兵力和湘鄂赣三省边界地主武装直赴平江,企图消灭红五军。邓萍与彭德怀运用“欲南先北”的战术,向湖北边境推进,1928年10月,向南回师,直趋江西。红五军经过艰苦转战,于1929年2月下旬在井冈山与朱德、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胜利会师。在红四军向外发展、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情况下,邓萍与彭德怀等一起指挥部队,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为保卫井冈山立下战功。
1930年6月,红五军扩编为红三军团,彭德怀任军团长,邓萍任参谋长兼红五军军长,参与指挥红三军团进行长沙战役和参加中央苏区主力部队的指挥。邓萍在反“围剿”的斗争中组织指挥了许多著名的战役和战斗,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和巩固苏区革命根据地做出了巨大的努力。1933年7月,邓萍兼任东方军参谋长,参与指挥所部入闽作战。在中央苏区,邓萍南征北战,战功卓著,成为红军的著名将领。其间,邓萍还在瑞金参与了创办“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工作,并任教育长,对学员的训练教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红军培养了大批优秀军事人才。1934年1月,邓萍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由于“左”倾错误的军事指挥,中央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中,红三军团肩负着斩关夺隘、为全军打开血路的重担,尤其在突破湘江第四道封锁线时,作出了重大牺性。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放弃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预定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
1935年1月9日,红军占领遵义,当彭德怀、杨尚昆到遵义县城参加遵义会议时,邓萍充分发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成功地阻击南面来犯之敌,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从1月19日开始,红军各部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开始“四渡赤水”。
在一渡赤水后的2月23日,中革军委电令红三军团必须在月底前重占遵义,以调动敌人南返。24日,邓萍与彭德怀、杨尚昆率部从川南急行军,扑向通往遵义的要隘一一娄山关,但此时黔敌已先占领了这座通往遵义的北大门。
这时,天空飘起了阵阵雨雪,寒风刺骨。按照彭德怀和杨尚昆的要求,邓萍作了详细的部署并亲自指挥了这场战斗——十一团首先从娄山关左翼迂回到山后断敌退路;十团、十三团分别从正面和右翼进攻。
尤其壮观的是邓萍集中了军团的全部迫击炮,向敌人的阵地齐射,只听得尖利的撕叫声和隆隆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回荡在山峦沟壑之间,不到两个小时,娄山关的主峰上便飘起了红旗。
(邓萍烈士中弹倒在张爱萍同志怀中)
红军首战告捷,乘胜前进,于27日上午9时攻占遵义城外围的石字铺。
傍晚,部队进抵遵义城下,在红军的攻击下,敌人缩进到位于湘江河西岸的老城。为了进一步摸清敌情,邓萍和十一团政委张爱萍、参谋长蓝国清,冒着连绵阴雨和抖峭的寒风,匍匐前进到距拱安关北几百米外的湘江河东岸,隐蔽在茂密的草丛中观察。邓萍举起望远镜仔细地搜索,并按军团意图部署夜间攻城计划。由于通讯员在将作战计划送到河对岸的连队时暴露了目标,敌人从城墙上立即开枪射击,其中一颗子弹不幸击中了邓萍的头部,邓萍当即倒在张爱萍的右臂上,鲜血顿时染红了两人的衣衫。邓萍牺牲时年仅27岁,是长征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红军将领。
邓萍烈士的遗体,被安葬在紧挨着遵义城的小龙山上。红军离开遵义后,国民党军队及当地反动政府对邓萍烈士的墓地进行了多次破坏,他们将邓萍烈士的遗体从土墓中挖出来,抛尸山野。然而,当地革命群众却冒着生命危险,在半夜里悄悄将邓萍烈士的遗体秘密掩埋。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邓萍烈士的遗骸,迁葬在青松覆盖、绿水环绕的风凰山上。张爱萍亲笔为邓萍烈士撰写了墓志铭。
青山处处埋忠骨,功勋卓著载史册。解放后,为纪念红军长征在遵义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烈士,遵义人民在风凰山修建了红军烈士陵园,高耸入云的纪念碑上镶刻着邓小平的题词“红军烈士永垂不朽”,邓萍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将领就长眠在这里。
邓萍同志永垂不朽!
作者:石尚武
原广播文艺制作中心供稿
编辑:罗皓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