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钢笔是很常见的文具,我们用它书写、记录学习和生活中的想法。可这支革命年代的钢笔,它不仅是一件文具,更是一种思想的武器。尽管看起来与其他钢笔无异,可它却拥有非常不平凡的经历。
钢笔的主人叫周逸群,出生于贵州铜仁的一个富裕家庭,他自幼学习用功。1919年,周逸群东渡日本,1921年进入东京庆应大学经济学部预科学习。留学期间,他研读了不少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并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1923年,周逸群从日本回到上海后,联合在上海的贵州青年,组织“贵州青年社”,1924年创办《贵州青年》旬刊。他宣传新思潮,想要唤起青年的向上精神,提高民众觉悟。此时,钢笔就是他与敌人作斗争的武器。
面对当时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景象,周逸群意识到仅靠纸和笔救不了中国。他于1924年写下这样的豪迈诗句:废书学剑走羊城,只为黎元苦匪兵。斩伐相争廿四史,岂无白刃可亡秦!然后他将手中的笔收起来,转身扛起枪踏上新的征程。周逸群进入黄埔军校学习,随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周逸群是杰出的军事家,在他的戎马生涯中曾立下赫赫战功。他参加了南昌起义,为起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组织领导了湘鄂边区的革命武装斗争,参与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他在洪湖苏区坚持对敌斗争,提出了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原则。1931年,周逸群在湖南岳阳遭遇国民党军伏击,英勇牺牲,时年35岁。
“只要我一天活着,我就一天不停止党的工作。”这句铮铮誓言,周逸群用一生去践行。他毕生为党工作,矢志不渝。2009年,周逸群被中宣部组织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英雄的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英雄的精神也将永世长存。周逸群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壮美的英雄赞歌。
指导单位
中共贵州省委网信办
鸣谢
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铜仁市委网信办
铜仁周逸群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