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逢年过节,总有些所谓专属的食物应季出现,有些在我而言只是逢场作戏,不能不吃,但也真的不喜欢吃,但端午的粽子不然。
我曾在文章中写过:“粽子和饺子一样,某种程度上也可谓无所不包——赤豆、大枣、洗沙、火腿、海货……各择本地特产,与之搭配,调理出不同的滋味来。”
贵阳人的传统,比较偏爱白粽子。我不止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朋友说过,几乎无法接受其他口味的粽子,甜口尚可,肉粽吃来总觉“大逆不道”。这倒并不奇怪,因我们的口味多多少少也是被周遭的文化所塑造,所谓“第一口奶”是也,先入为主,一旦养成,根深蒂固,最近读到画家郁俊的《杂馔》一书,他也讲到过类似的意思,不过,作为一个出生在崇明岛的上海人,他的“第一口粽子”,毫无疑问是肥腴咸鲜的肉粽,其他的,都有些“异类”。
“粽”口难调,不足为奇。
我个人的意见,还是希望把肠胃打开一点,无分咸甜白粽子,一概照单全收。临近端午,已经到手了一盒贵视粽子,且为“臻享版礼盒”,忙不迭打开来,便觉惊喜无限,包含辣子鸡、板栗、引子鲜肉、腊肉和彩虹五种口味的粽子,加起来有十来个,甚至还有四枚蛋黄一戳就滋滋冒油的咸鸭蛋,幸福感一下子就“油”然而生。
贵视粽子
我得承认,自幼随祖籍宁波的外公外婆长大,对我而言,还是肉粽更合心些。其中的引子咸肉粽,很有些贵州特色,所谓“引子”,其实就是酥麻子,是个本地人非常钟爱的食物,这枚粽子于是便咸中带甜,意想得到地好吃——之所以说意想得到,贵阳人太懂了,早餐的那一份糯米饭,淋上油辣椒,不也得加一勺白糖么?
贵州人爱吃糯食,历史不短,本土的地方志里,记载颇夥。
譬如李绍良所纂《榕江县乡土教材》,为民国三十二年编的未刊本,其中第三章第五节便提及“边胞多食白米饭,但其所食之味,少用籼米,多食糯米,糯米既煮为饭,再搓饭为团,以手送于口中,鲜有用碗筷者。倘如到山中或田内工作则纳其糯米饭团于竹匣中背之而行,饿则取而食之,渴则掬山涧之水而饮之”。
清人林溥撰《古州杂记》,尚存一卷,古州为今榕江,嘉庆四年,作者曾在此地为官,他也记载说:“苗民俱食糯米,收获较迟,九十月方始登场。”
王粤麟所修《普安州志》的卷二十四“物产志”也提到,当地“谷中有糯,糯盖黏属,苗中抟为饭哺焉”。
可抄的资料还多,还有一个值得提及的是民国时期所编的《麻江县志》,其卷四“农利物产上”涉及“农宜”的那部分,就谈及“糯稻之种数十”,然后一一罗列,像鄙人这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者,的确大开眼界。
说到底,贵州粽子好吃,本质上还是因为出产若干种品质极佳、个性独具的糯米,于是得天独厚。前面提到的某一个朋友,就很认真地告诉过我,白粽子的好处,在品尝其粽叶清香与糯米甜香,加入过多的噱头馅料,其实有点本末倒置。仔细想想,不无道理,贵州有那么多优质糯米,如果精选几种,分别包成粽子,装成礼盒,搞不好也是对外宣传的绝好产品。
不过,我正在吃的这一盒包含了“五味五色”的贵视粽子,很契合“多彩贵州”的气质。其中的所谓“彩虹粽”其实就都是白粽子,只是依照本土少数民族的习惯,以植物染色,遂呈现出多彩之姿。
“五味五色”的贵视粽子
说到头来,粽子无地无之,内容无不可包,同中存异,在统一中暗含着多元,至少在我看来,众口固难调,各有心头好,诚不宜定于一尊。而这也是饮食,乃至更广义的文化能繁荣昌盛的根本所在。道理不难明白,做起来却往往南辕北辙,奇哉。
如果你想拥有“多彩贵州”气质的“五味五色”贵视粽子,可以扫下方二维码进行抢购。今年的粽子不用到处去挑,跟着贵视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