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有关男女差别的认知上,改变了多少呢?
现代女性大都不愿意自己被叫做“妇女”,“三八”妇女节现在都被民间悄悄地改叫“女神节”了!
这是为什么呢?
《说文解字》对“妇”是这样解释的:
婦,服也。从女持帚灑掃也。
翻译成白话就是:妇,服侍男人的女人。字形采用“女、帚”会意,表示女人拿着扫帚在家洒扫。
冷静地说,这种解释带有一定的性别歧视,这与东周秦汉社会以来女性地位日趋低下有关。直至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开始,女性地位才慢慢得以改善。今天提倡男女平等,在很多领域,女性已经远远超过了男性。所以,谁还愿意再被称作“妇女”呢?
那么,“妇”造字之初是不是也带有这种性别歧视呢?
图1:“妇”的甲骨文
甲骨文“妇”的写法,从外形看像是一束美丽的大羽毛放在架子上,也有人认为是笤帚,这就产生了解字上的分歧。
这个帚到底是羽毛还是笤帚呢?
首先,扫帚是不是女性的专用物品?如果不是,用扫帚来表示“妇”的本义就没有合理性。
其次,“持帚洒扫”也并非女人的“专利”,男人也做“持帚洒扫”的事。如史书《梁书》记载:古代扶桑国的婚姻习俗“婿往女家门外作屋,晨夕洒扫,经年而女不悦即驱之;相悦,乃成婚。”
也就是说,想求婚的男子,要到女方家洒扫庭除干一年,相当于观察考核期。如果考核过关,那就成婚;万一女方不满意,那就直接驱除!白劳动一年。
再如,战国末年大阴阳家邹衍往燕国游说时,受到燕昭王的至高礼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就是说,燕昭王亲自拿着扫帚在前面扫道引路,这是最高礼仪。
图2:河南殷墟妇好墓器物所刻“妇好”铭文
1976年,在河南殷墟发现了著名的“妇好” 墓(图2)。墓葬中出土青铜兵器130余件,其中包括大铜钺两件,小铜钺两件。“钺”是指挥军队的权杖,拥有“钺”被认为是具有标志军事首领地位的特殊意义。另外,还有铜戈91件,铜镞(即箭头)31件又两束。其中,戈和镞是商朝战争中的常用武器。这些随葬武器说明“妇好”是位尚武且久经沙场的“女将军”。
甲骨卜辞记载着妇好为了出征敌国,曾广集军队。新出版的《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藏甲骨文字》第二片曰:“□酉卜,□,贞勿[乎]帚好先[共]人[于]庞,二”。 大体意思是说,“妇好”曾在庞地征集军队。(注:文中的“□”是替代甲骨文中无法辨认的内容,即空缺)
妇好为商王率军出战,曾“伐土方”“伐巴方”“伐夷方”“执羌”等,可见战绩辉煌。另外,还有着一次征集13000名战士的壮举,其中,有3000名是原本属于妇好的亲军。这是甲骨卜辞中关于征集军队的最高记录。
在商代,妇女率军出征绝非个例。根据甲骨文记载,“妇妌”也是一位能干的女将,曾率军攻打龙方。不仅如此,妇妌还受命从事田猎,承担驻守边境向商王报告军情的重任。
除了“妇好”“妇妌”之外,甲骨文记载称为“妇”的还有妇六、妇杞、妇竹、妇利、妇裘、妇禀、妇喜、妇、妇旬、妇羊等等,总共有80多人。
由此可见,在商代能称为“妇”的肯定不是一般人,这个“妇”应该是专对部族有贡献的女性的一种最高荣誉封号。
图3:甲骨文“妇”的另外几种写法
图3是甲骨文“妇”的另外几种写法,可以看出来这种标志是专门针对女性的,还可以看出来女性对“帚”是多么的珍爱。
图4:唐娃娃穆桂英
综上所述,“帚”不是笤帚,而是类似于“王冠”的一种标志性荣誉配饰。看古装戏剧的都知道,穆桂英头戴的雉鸡翎元帅盔,应该是由“帚”演变而来的。成语“敝帚自珍”说的应该也是这个意思,而不是非常珍惜一把掉了毛的烂笤帚。
从商代甲骨文的记载来看,“妇”的地位要高得多,和战国秦汉以来文献中对妇的有关论述有很大的差距。
图5:“妇”各种字体的演变
图5是“妇”各种字体的演变史,可以看出,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妇”是取了“帚”的一部分“彐( jì)”为右旁的。
“妇”是商代对女性的最高封号,今天我们使用的“贵妇”一词,正是这一封号的词义遗存!
记得小时候上课,老师为了让我们记住“妇”的字形,编了个顺口溜“妇女力量大无边,一推推倒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