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美玉奇石话物华天宝
侃黔山贵水析鬼斧神工
海百合化石
屏风上的这幅“浮雕”是谁的大作?
下边这一幅更加气派!但还有比这更气派的,即将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展出的一幅面积达100多平方米!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杰作!
海百合化石
“雕刻”的是荷花吗?不是,是海百合的化石。海百合名字听起来像是植物,其实是一种动物,属于棘皮动物门,与海参、海星是亲戚关系。海百合最初出现于约5亿年前,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几度繁荣,形成巨大的家族,现知已经绝灭的种类达5000余种,还有六七百种生存在现代海洋中。看看现代海百合的照片,的确很像是植物,难怪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植物名称。
现代海百合
对比一下海百合化石与现代海百合的照片,看起来一点都不像,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我们看到的化石只是海百合的骨骼部分,软体部分没有形成化石保存下来。
在上一期《从石头里的八卦图,看两亿年前的古植物,神奇!》里我们介绍了植物化石的形成过程,是矿物质缓慢地逐渐置换植物的有机体而使植物化为石头。动物化石的形成与植物化石类似,但动物软体部分由于腐烂速度较快,一般情况下矿物质来不及填充其留下的空间,因此难以形成化石将其形态复制保存下来,人们今天看到的动物化石基本上都是骨骼化石,软体化石极为罕见。
上面两幅“作品”中的海百合化石,产于贵州关岭、兴义一带,是生活在2亿多年前的海百合遗骸化石。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海百合茎的一端连着像荷叶一样的东西,另一端附着在某种物体上,在下面一幅中附着的好像是木头。
的确,下面一幅中的海百合是附着在木头上的,当时它们是倒挂在漂浮的木头上生活,与木头一起随波逐流、四处游荡,后来一起变成了化石。我们看到的画面,是展览者为了好看,颠倒过来放置的。像画面中这样附着在木头上生活的海百合很多,但更多的是附着在海底岩石上生活的。
与海百合一起生活的,还有众多的生物。其中有一部分形成完整的化石,而绝大部分其残骸已经破碎混入岩石之中,成为岩石的组成部分。完整的化石,成了地质和古生物工作者研究的对象,也受到石友们的追捧。除了海百合,最受大家关注的要数爬行动物——各种“龙”的化石。
贵州龙化石
在关岭、兴义一代出土的“龙”化石种类众多,大小悬殊,小者才两三厘米长,大者可长达十多米,体型尺寸相差达三个数量级!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海水中生活。
幻龙化石(左)长颈龙化石(右)
生物的演化是从水生到陆生,爬行动物是已经成功登陆的动物,怎么又跑到海水里去生活了呢?原因很简单,为了生存追逐食物。其实,现代海洋之内也生活着一些原来曾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例如鲸和海豚,它们是哺乳动物,原本生活在陆地上,后来下海谋生,逐渐变化成今天这样适应海洋生活的体型。因此可以推断,当时的海洋里食物一定十分丰富,爬行动物争相下海谋生。
贵州龙化石(左)豆齿龙化石(右)
这些“龙”当中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有的是以卵胎生方式繁育后代。卵生、胎生大家都熟悉,鸡、鸭、鹅、龟、蛇都是卵生繁殖,我们人类就是胎生繁殖;卵胎生恐怕就有人不知道了。卵胎生就是动物的卵成熟后不立即排出体外,而是留在体内待其孵化成幼体后再排出体外。在关岭、兴义一带出土的“龙”有许多体内可见幼体的骨骼化石,证明这种卵胎生现象。
地质和古生物专家在观察鱼龙及其腹内幼体化石
鱼龙及其腹内幼体的化石(图中部靠上,好像三条绳索横着的是幼体的脊椎)
这具鱼龙的头骨化石长达80厘米
与海百合和各种“龙”生活在一起的还有鱼类、原始乌龟、软体动物等各种各样的生物。可以想象,2亿年前覆盖贵州大地的海洋里是何等的热闹。
鱼类化石
贵州8.7亿年的地质历史中,大部分时间被海水覆盖。现在已经知道,起码在6亿年前覆盖贵州的海洋里就已经相当热闹了。只不过那时的生物个体很小,有的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而数量十分巨大罢了。
早震旦世贵州古地理地图
约在6亿年前的早震旦世,贵州全境被海水覆盖,海水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深,黔中地区浅海区域横亘一条东西向的生物礁滩带。生物礁滩内生机盎然,各种各样的细小生命在这里生活繁衍,如单细胞的蓝藻和真菌、多细胞的红藻和绿藻、地衣、海绵、珊瑚等等。由这些生物的遗骸堆积而成的礁体,经过生物化学成岩作用转化为磷块岩,从而形成了黔中磷矿带,著名的瓮福磷矿、开阳磷矿就在其中。
贵州是磷矿资源大省,截至2019年底,全省保有磷矿资源储量46.41亿吨,位居全国第三。依托丰富的磷矿资源,贵州省兴建了瓮福磷矿、开阳磷矿等磷化工基地。当我们享用这些磷矿资源时,可别忘了这是数亿年前无数的小生命留给人类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