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红色遗迹两日游 | 五一红色旅游到铜仁 上一堂“有风景的党史课”

动静原创
1619310180
积分商场

具体线路:玛瑙山战斗遗址-田心坪战斗遗址-黔东独立师血战遗址-枫香溪旧址红色旅游景区(宿枫香溪红色旅游小镇)-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

玛瑙山战斗遗址

玛瑙山红军战斗遗址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甘龙镇麻阳村玛瑙山,距甘龙镇20公里。遗址占地300平方米。


1934年8月7日,贺龙调集红七师覃实安团(川黔边独立团)和钟子廷团(德江独立团),在地方游击队的配合下,攻打盘踞在玛瑙洞的麻阳伪区长胡兴魁的反动武装。玛瑙洞位于峰峦叠嶂、地势险要、海拔1476米的玛瑙山上,洞内宽敞,可容纳300多人,洞深处孔隙交错,幽深莫测,四周悬崖绝壁,只有一条崎岖小道从左侧通向洞口,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胡兴魁占洞为王,凭借玛瑙洞的险要地势,封锁了通向洞口的道路,阻挡红军的进攻。覃实安团进攻了两天没有攻下,最后由12名红军战士,身背绳索,攀岩缘壁至玛瑙洞口上方,向洞内扔手榴弹,并迅速占领洞口,取得玛瑙洞战斗的胜利。这次战斗消灭了胡兴魁反动武装100余人,解放了胁迫进洞的穷苦农民,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的穷苦群众,为红军在甘龙一带发动群众,建立河巩固严家坡区革命委员会和各乡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

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旧址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谯家镇白石溪村张家寨,距县城约44千米。会址旧址原为张氏宗祠,坐西向东,砖木结构,高9米,宽18米,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四周是封火墙,大门由3块雕花青石砌成,台阶铺细钻青石。旧址正面大门上挂有由原红六军团的将军书法家李真同志用行书书写的“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匾额,其上方绘有一颗大红五角星。


1934年7月21日至22日,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此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沿河、印江、德江三县代表及红军代表共135人,其中雇农和手工业者55人,贫农25人,中农8人,士兵4人,小商4人,其他职业7人,红军代表32人。大会由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湘鄂川黔边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夏曦主持,大会议程共五项:红军代表致辞;夏曦作主题报告;红三军军长贺龙作军事报告;讨论通过《没收和分配土地条例》、《农村工人保护条例》、《关于工农武装问题的决议》、《优待红军及其家属条例》、《关于肃反问题决议》和《关于苗族问题的决议》等6个决议;选举产生宁国学、冉云、刘本玉、罗亨举、夏国安、黎光富、汤福林、邓吉星、夏曦、贺龙、关向应、卢冬生、李佛如、朱绍田、钟炳然等80名委员组成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和以孙秀亮、秦育青、陈正国、张君望等32名常委组成的常务委员会,推选孙秀亮为主席,秦育青、陈正国为副主席,田兴才、王顺邦为土地部长,汤福林、张君望为军事部长,孙永臣为劳工部长,李芝兰为经济部长,罗亨举、黎光富为政治保卫局长。特区革命委员会直属湘鄂西中央分局领导,下辖各区革命委员会。


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是一次重要的历史性会议,是云贵高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是黔东地区历史上空前的盛会。它选举产生的特区革命委员会,标志着在黔东地区乃至云贵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的诞生,标志着黔东革命根据的正式形成。大会通过的决议,从根本上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尤其是《关于苗族问题决议》,首次提出了苗族及黔东各民族的平等地位、根本利益和根本前途,使千百年来饱受剥削和压迫的少数民族同胞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调动各族人民革命积极性,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创和拓展苏维埃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黔东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2年2月,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将该会址和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作为一组文物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谯家镇白石溪土地湾,距县城约45公里,占地1200余平方米。旧址后依群山,前临碧溪,是清同治八年(1869)由举人田太俞所建的木质结构平房,后其子孙世袭居住。该屋为砖木结构,有正房7间,正房两边是厢房,前有朝门,形似撮箕。前为左右八字龙门。屋顶盖青瓦,屋脊用青瓦堆砌,正中垒一大“囍”字,两侧立塑飞鸽。正房前壁为木雕花窗,花草禽兽图案栩栩如生,石阶为细钻青石。正房上方挂着黑底金字的址名匾额“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是原红三军第九师政委廖汉生所题写。旧址周围从东至西1000米,南至北2500米,分布红军主要直属机关旧址9处,主要有红军干部培训所、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直属警卫连、红军医院、红军枪械所等。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又称黔东省政府或黔东联县政府,1934年7月21日由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有委员80人,常务委员32人,主席孙秀亮,副主席秦育青、陈正国,土地部长田兴才、王顺邦,军事部长汤福林、张君望,经济部长李之兰,政治保卫部长罗享举、黎光富。


1956年8月2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竖立保护标牌。1982年2月,省人民政府再次将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0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为旧址题字。1986年7月,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之际,县人民政府在土地湾召开庆祝大会,将题字制成黑底金字匾额挂在旧址正房上方。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枫香溪旧址红色旅游景区

枫香溪红色文化包括枫香溪会议会址、红三军军部,政治部旧址,红七师旧址、红九师旧址,参谋部旧址、保密局旧址、军部直属警卫排旧址、侦查科旧址、红军医院旧址、兵工厂旧址、3处区革命委员会旧址、11处乡苏维埃旧址、马池坝红军桥、烈士就义地、会议纪念碑、扬柳井贺龙钓鱼处、贺龙演讲台等革命历史遗迹。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枫香溪会议会址位于德江县枫香溪镇枫溪村洞青组,枫香溪会议会址又为红三军军部驻址。该址为木质结构,房屋建筑长22米,宽8米,院落长22米,宽6.8米,二进四合院,穿斗式构建,为典型土家风格建筑。1934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军团(红三军)在贺龙、夏曦、关向应的率领下,转战来到枫香溪,6月19日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会议”(史称“枫香溪会议”),此次会议是红三军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会议决定建立黔东特区,恢复红三军各级党组织及其政治机构。建立了贵州高原唯一的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孕育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留下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系列革命旧址和纪念地。这些革命旧址大部分坐落在清代时期的古寨中,多为豪宅、民居,极具土家特色。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三合院,青石板院落,土家龙门,封火墙围护,墙檐下苏试彩画,圆形、长方形花窗,这无疑是土家人历史文明的诉说和勤劳智慧的结晶。青山相拥、绿水环绕、穿梭于古寨间,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油然而生,瞻仰红色圣地,让我们缅怀捐躯先烈。



德江是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留下了众多的革命历史旧址,现保存有枫香溪会议会址、纪念碑、博物馆、红七师和红九师军部等28处革命旧址。198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黔东独立师血战遗址

1934年10月下旬,就在红二、六军团在南腰界胜利会师时,中央红军已突破敌三道封锁线,正沿粤赣边境向湘南前进。为策应中央红军行动,1934年10月28日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率红二、六军团从黔东出发,向湘西发动攻势,以牵制湘江以西之敌。

同时,为牵制“围剿”根据地之敌,掩护两军团主力东进湖南接应中央红军长征,决定重新组建红二、六军团黔东独立师,由王光泽任师长、段苏权任政委。下辖三个团,约800余人,有枪支400余支,余为长茅大刀。这些红军战士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土家苗寨的后生伢子,平均年龄都在13岁左右。


在得知红二、红六军团东征后,川湘滇之敌开始向黔东特区大举进犯;其中黔敌王天锡、李成章一部扼住印江、沿河各地要塞;湘军一部抵达川黔边境南腰界;川敌达凤岗旅向沿河方向集结;当地武装也乘机倒戈。敌部合计1万余人向根据地压缩包围而来。红军黔东独立师和特区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


1934年10月29日,黔东独立师为了给东进湘西的部队创造更多的时间,决定撤出南腰界,跳到敌军外围,采用游击机动战术与敌周璇。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王光泽、段苏权决定放弃梵净山,转兵湘西,前往寻找红军主力。


1934年11月27日,独立师经秀山龙子坳、红岩,沿星子岩的悬崖峭壁而上,进入川河盖高地。位于川湘交界处的川河盖地形复杂,常年云雾迷漫,长期被川湘多股团匪占据,沿途击退保警、乡丁以及等敌人的多次袭击。


11月28日,黔东独立师余部抵达川湘交界的秀山川河盖。然而,就在部队行至大板场时,突然遭到峨溶乡民团的袭击和追兵的夹击。面对前敌人的前后夹击,独立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部队只得被迫分散突围。师长王光泽当机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潜伏转移湘西。他只身一人化装成卖辣椒的农民去湖南找红军主力。但在途经上川时被敌人发现后被俘,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最后被杀害于酉阳龙潭邬家坡,时年31岁。


最后,黔东独立师在独立团团长秦真权及邓吉星带领下,仅10余人突出层层重围,到达湘西,找到了红军主力。黔东独立师,整编的时候有800余人,但绝大部分都在川河盖一战中英勇牺牲。硝烟虽散尽,但是烈士的英名永远与川河盖的山水共存,他们的丰绩也将永远地镌刻在人民心中。 

田心坪战斗遗址

田心坪战斗遗址位于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

田心坪战斗是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进入贵州的第一仗。“便水战斗”之后,按照红军的部署,部队需要休整,而江口、石阡等地,敌人防守薄弱,对我军休整有利。1936年1月7日,红二、红六军团兵分两路进入玉屏县的田坪镇。红二军团所辖四、五、六师从湖南新晃县出发进抵玉屏县的汪家溪、罗家寨、田冲一带。红六军团的十六、十七两个师亦迅速奔赴江口县城与红十八师会合,1月7日由湘入黔,从(湘)龙溪口经(黔)洞坡、孙家田向田心坪进发,由于国民党蒋在珍部一个营在田心坪阻击红军前进,红十六师师长周球保(后叫周仁杰)把打掉“拦路虎”的任务交给十六师的四十七团。四十七团兵分两路,团长覃国翰率一营从左翼包围,团参谋长朱世伯带领二营从正面进攻。

当红军到达马家冲时,国民党军队在马家坳、黑岩脑(国民党第一道防线)首先开枪阻击,红军以猛烈的火力攻下第一道防线后,迅速向田心坪街头的营盘凸(国民党的第二道防线)进击。红军兵分两路猛打猛冲:一路以朱世伯带领主攻田心坪正街,同时用少数兵力沿枞山坡脚经老砂坑、赶场坝至大屯坡背面,切断敌人向万山逃遁的退路;一路以团长覃国翰率领从马家绕桃树坪、刘家垅往油房背迂回,堵截往铜仁方向溃逃的敌人。当天上午便结束战斗。团长覃国翰在回忆中写到:“战斗打得很激烈,把蒋在珍部一个营击溃,俘200余人,并击退两个营的增援之敌。团参谋长朱世伯在战斗中光荣牺牲”。据国民党日报记载:“我蒋师驻省溪(万山)之李团,鱼日(7日)派兵一营向田心坪游击,当在该处与匪激战,李团闻讯即率兵一营前往增援,激战至阳辰,踞玉屏之伪五师赶至加入,因寡众悬殊,李团遂绕道撤回,固守省溪……我李团一营亦伤亡官兵二百余名,第三营伤亡官兵一百余名,并阵亡团部副官谢孝一员。”

该遗址于2016年获批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

王萍

责编

谭光芬

编审

韦英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