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平凡造就伟大,今天她们这样学雷锋……

综合广播
1614863700
积分商场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在贵阳,不管是“守好第一道关卡”的防疫志愿者,还是37年坚持保护水源的巡河志愿者,又或者是在政务大厅里引导老年人的“小南”。她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这个城市。

嘶哑的喉咙传递热心的声音

“刷身份证进站、刷身份证进站......”在贵阳北站西进站口,作为进站口的疫情防控工作人员,一句话重复上千遍已成为刘春芝生活的常态。

身穿志愿者的标志性蓝色外套和红色帽子,戴上口罩和手套,站在风口引导进站的旅客,这就是刘春芝的工作。检查健康码、引导乘客有序进站、做好疫情防控检查,中午换班才有机会喝上一口水。“因为近期是返程高峰期,每天进站的人流量很大,我们要确保每一位乘客的安全。”这个性格爽朗的河南妹子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了这份志愿工作中来,在她看来,把好进站第一关口是义务更是责任。

去年,在全国疫情最严峻的时刻,刘春芝成为了贵阳北站进站口疫情防控的志愿者,在这个汇聚了天南海北各地人群的站口值守,一守就是365天。“其实当时自己也害怕,但是看到有更多的人需要帮助,我觉得我就应该站出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短短几个月,频繁的说话已经让她喉咙沙哑。“因为我们不单单要提醒乘客扫码进站,他们有什么不懂的我们都会帮助他们,做的事情很杂。”一年的工作下来,现在她已经熟悉了这个岗位,也在帮助新的志愿者融入这个岗位。“之后我还会一直干下去,因为在这里我找到了我人生的价值和满足。”

为喝上一口干净水,在南明河畔一站就是37年

今年84岁的雷月琴是贵阳市物资回收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从1984年起,37年来她走遍了贵阳市的各大水源地,沿着南明河一步一个脚印的去丈量贵阳市的护河事业,成为大家口口相传的“护河奶奶”。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你一定没有见过2008年的南明河,那时候的河面上飘着塑料袋,底下的泥沙都是臭的,这是很多企业排放污水的地方,也是很多市民洗澡洗脚洗菜的大水池......”从小在南明河边长大的她眼看着清澈的河水逐渐变得浑浊,在惋惜痛心的同时雷月琴也踏上了年复一年的巡河路。

为保护河流水质,雷月琴每次都会在巡河时记录下污染源和取水口,向当地居民宣传环保理念,制止污染行为,举报乱排污水的企业,作为贵阳市最早加入“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的志愿者,雷月琴每年平均志愿者服务300小时以上。

(雷月琴左一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在多方的努力下,慢慢沿岸的污染工厂变少了,南明河内不再漂浮垃圾,水也更绿了。“现在看到巡河的人越来越多了,民间河长在行动,政府在行动,老百姓也在保护,尽所能保护大自然、保护水源和森林环境。”年过八旬的雷月琴现在仍在坚持巡河,参加植树活动,做自己的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群“小南”让办事不难!

走进南明区人民政府服务大厅,每层楼有20名左右身穿黄色马甲的志愿者,身后都印着“小南帮你办政事”的字样,手里拿着笔在取号机前操作,看到有办理业务需求的市民,“小南”们就会主动上前询问,并陪同其完成整个办理业务的过程。六个咨询台均设有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学雷锋志愿者会全天在岗。

来自贵州民族大学大四的邹蓉就是“小南”中的一员,在咨询台每天接听群众咨询电话、为前来办理事务的市民指明方向,是她每天的工作内容。“现在办政务大部分都是网上办理,很多老年人在办医保、社保、公交卡等方面都不懂,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帮助的地方。”这个生性腼腆的小姑娘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了志愿工作中,“帮忙取号、陪同老年人办理业务、提供咨询,其实都是我能帮助的小事,但是可以省去他们很多麻烦。”

记者

王楚含 李发静

编辑

佘义婷 苏丹

责编

李想

编审

黄蓓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