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各有特点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6月9日,在青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学史崇德”的三层重要涵义,要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
历史总在一些特殊时刻,给人以深刻启迪。从今年3月在福建考察时深入讲述“学史明理”,到4月广西之行重点阐释“学史增信”,再到此次青海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从辉煌党史中汲取前行力量。
大德:对党忠诚
——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跨越时空,薪火相传。
回望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为什么明知艰难险阻依然舍生忘死?为什么在腥风血雨中能够一次次绝境重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知青时代的习近平曾先后写过10份入党申请书,“他对党的忠诚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一位陕北梁家河返乡知青这样评价习近平同志。
在宁夏将台堡、在江西赣州于都河畔、在湖南郴州……习近平总书记倾听历史回响,追寻红色记忆。“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习近平总书记常说,“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主席回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这段话,是“赤子之心”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深沉情怀。
学史崇德,就是要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永远不能忘记入党时所作的对党忠诚、永不叛党的誓言,做到始终忠于党、忠于党的事业,做到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
公德:造福人民
——把造福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闪烁着穿越时空、照亮未来的光芒。
“要牢记党的初心使命,为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再接再厉、不懈奋斗。”“老百姓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各民族谋幸福。”此次青海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人民”。对共产党人而言,“人民”二字承载千钧。
2016年8月23日,同样在青海,习近平总书记踏着泥泞街道,冒雨来到海东市互助县班彦村探访贫困户,同大家一同谋划易地搬迁后如何脱贫奔小康。
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习近平同志把造福人民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在陕北农村,燃料问题是“老大难”,他到四川“取经”,带领村民大办沼气,打破“沼气过不了秦岭”的预言;在河北省阜平县,他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他亲临湖北武汉慰问战斗在抗疫一线的社区工作者……
粮食够不够吃?电价贵不贵?有没有热水洗澡?孩子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念兹在兹,无日或忘,习近平总书记细细询问民生小事,“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学史崇德,要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切实把造福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
品德:严于律己
——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老一辈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等问题的作答,让习近平同志受到启示和鼓舞。
一身半旧的绿军装,还有一条半旧的军被,一条打了多处补丁的褥子,这是习近平同志初到河北正定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到福建宁德上任后,他还是坐那辆老书记用了十几年的旧车;他赴河北调研时吃大盆菜、在四川芦山地震灾区住临时板房……“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点滴细节,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慎微慎独,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从出台中央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百年华诞,是一个光辉节点,也是一个重要起点。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汲取营养,补足精神之钙、把牢思想之舵、高扬信仰之旗,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