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科技黔行 创新有我丨四年磨一“剑” 贵州研究团队专注斑鳠繁育实现新突破

动静原创
1700715360
动静原创

“斑鳠开始逐渐采食少量,我们能不能搭大棚来解决温度问题,让它在冬天也能繁育?”

“这个季节采用加温的方式不太恰当,它不会长性腺,只是长个体……”

这几天,在罗甸县斑鳠仿生态保种场,针对斑鳠下一阶段的繁育,贵州大学的专家正在现场进行细致的技术指导。

贵州省生态渔业专班副班长、贵州大学教授 姚俊杰( 左二

斑鳠,俗称“芝麻剑”,是贵州的土著鱼类,也是珠江水系的“四大名鱼”之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野生斑鳠一度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缘,2021年被确定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贵州省生态渔业专班副班长、贵州大学教授姚俊杰说:“斑鳠生长条件比较苛刻,应激反应特别强,繁殖力比较低,它是底层鱼类,需要一定的水深才能够顺利越冬,各种因素造成它在自然界中数量有限。”

在贵州罗甸,这里有着全国唯一一家斑鳠仿生态保种场,2019年建成,占地180亩,不仅搭建了仿生态自然河段,还设置了索饵、产卵、越冬等功能区,为斑鳠育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依托省科技厅《贵州土著名特鱼类-斑鱯人工繁殖技术研究》项目,2020年,由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水产系、贵阳市水产站、罗甸县养殖业发展中心、贵州省罗甸县名贵鱼类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组成的研究团队把实验室搬到了基地,从斑鳠的驯化养殖、亲鱼培育、人工繁殖、苗种培育等方面开展研究。贵州大学牵头的科研团队花费多年时间突破难点,成功实现斑鳠的人工繁殖,去年,研究团队进行了9个批次的人工繁殖。前2批,催产3万多鱼卵,孵化出2千多鱼苗。

贵州省生态渔业专班副班长、贵州大学教授 姚俊杰( 左二

而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贵州大学动物科学院水产科学系研究生蒙庆米告诉记者,在斑鳠的繁殖过程中,团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人工催产选择腹腔注射还是背鳍注射、孵化的时候水流怎么控制……这些都会影响斑鳠的繁殖,所以我们就时刻监测,随时去测量水质,繁殖季节24小时轮班值守,为了提升孵化率,仅仅是在孵化装置上我们都进行了五六十次改良。”蒙庆米说。

基于去年的研究基础,今年,团队改进了催产剂的组合和使用量以及鱼卵的孵化设备和孵化方式。经过不断尝试与改进,截至目前,研究团队进行了14个批次的人工繁殖,成功将斑鳠鱼卵的受精率从2022年的30%提高到60%,孵化率达75%以上,单次出苗5000多尾。

罗甸县斑鳠仿生态保种场负责人 王仕刚

斑鳠繁育的新突破,让罗甸县斑鳠仿生态保种场的负责人王仕刚也更有信心。“得益于政府和科研团队给我们专业指导,现在情况一年比一年好了,斑鳠的存活率能够达到40%左右,每年选出来能用的亲鱼越来越多了,证明我们的思路是正确的。”王仕刚说。

斑鳠在所在的水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罗甸县养殖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青虎告诉记者,人工繁殖出来的斑鱯鱼苗培育到一定的规格后,也将通过人工增殖放流的形式投放到国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张青虎:“去年年底到今年以来,我们县投放了 25000尾左右的斑鳠种苗到蒙江坝王河,也是为了增加其种群数量,保护水域的生态环境,今年我们计划还要采购大概65000尾,继续开展增殖放流。”

记者

李发静 杨俊

编辑

代丹妮

责编

王常星

编排

飞宇

编审

王玺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