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逛吃贵州丨发明夹沙肉的不知何许人也,腻上加腻,偏生能有好滋味,真是天才

动静原创撰文:周之江
1614995880
积分商场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春节这段时间,差不多吃了四五种不同版本的夹沙肉——贵州屯堡和青岩所产,某酒店秘制,以及在一个朋友家里吃到的家庭风味——然而,味道最佳的,是某朋友公司食堂出品。

夹沙肉的做法,大体来说差不太多,带皮五花肉煮六七成熟,皮上抹蜂蜜,切成夹刀片,嵌入或与碎核桃仁或与熟芝麻混合的甜洗沙,此所谓夹“沙”也。然后与糯米同蒸,最后撒上白糖,即可上桌,趁热吃。细节或有小异,出入不大。

我吃到的这几种夹沙肉也基本上没有大的区别,要说味道差异,来自用料,鄙人爱吃甜食,朋友公司食堂的这一道夹沙肉,首先不是先行加工好抽成真空装的成品,来料新鲜,现做现吃,便占了起手,再有就是下料也狠,放的不是洗沙而是芝麻白糖馅,且量大甜度够,吃来便过瘾。中年人稍微得知节制,还是忍不住吞下两大块,下面的糯米饭也蒸得入味,浸饱猪油和满溢出来的馅料,满口香。

说不得,居然又有馋意涌起,后悔当时没有多吃几口。

话说夹沙肉之名,古人就有记载,见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一本“烹饪大全”《调鼎集》:“夹沙肉,肉切条如指大,中括一缝,夹火腿一条蒸。又冬笋或茭白片夹入白肉片内蒸,亦名夹沙。”有那个夹的意思了,但又似是而非,因其并不是甜口。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先生撰写五十余万字的大著《中国川菜史》说,“《调鼎集》中所记载的夹沙肉与巴蜀地区的夹沙肉并不是一样的。在李劼人的《旧账》中的道光、咸丰年间的田席中,还没有夹沙肉的出现,只是到了光绪年间的《成都通览》中才记载有甜烧白,作为南馆菜的第一道菜列出。在巴蜀话语里,所谓甜烧白即是夹沙肉。”

《中国川菜史》

真心佩服发明夹沙肉的前辈,怎么想出来的主意,本身就肥腴的五花肉,与甜洗沙结合,腻上加腻,偏生就能成为绝世滋味,流传不衰,真是天才。

窃以为,贵州人所食夹沙肉,应该是源于巴蜀文化的影响,殆可无疑。前面提到的李劼人,窃以为是近现代四川最了不起的小说家,他的《死水微澜》和《大波》,堪称被低估的杰作。他在小说中大量使用四川方言,生动传神,但也许正因此而导致其书非西南片区的读者不能尽识妙谛,惜哉。

而之所以从夹沙肉联想到李劼人,还因为,在他的一本《李劼人晚年书信集》中,记录下一份上世纪五十年代宴请作家沙汀的菜谱,其中就有一味甜烧白。要知道,李劼人不单是文坛巨匠,烧菜的功夫也一流,他在民国时代因不满当局,愤而辞去大学教职,在成都开过一家馆子,取名“小雅”,菜肴精洁雅致,烹饪不假他人,颇有独到之处,名噪一时。据同时代的成都名记者车辐在《川菜杂谈》一书中回忆,“劼老夫人杨淑捃告诉我,开小雅没有啥子菜谱,菜谱都在肚子头”。其讲究饮食,不仅自己形诸笔墨,见于侪辈记载的文字也不少,读之令人神往,不知道当年他是否曾自制甜烧白,想来可能性不小,可惜余生也晚,未能一尝其味。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刘志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