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天一线,峡中水一湾。微风轻拂,乌江水面荡起层层涟漪。碧水蓝天中,一艘蓝色的小木船驶出码头,沿着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基码头缓缓启航。这是木船主人杨清鑫在乌江上的第21个年头,从手拿鱼叉的“渔民”到守护乌江碧水的“清道夫”,从“索取”到“给予”的转变,是他与这条养育他长大的乌江河割裂不开的深情。
(部分视频素材来源于黔西县融媒体中心)
乌江上的“清道夫”
00:00 / -“划到那边,我捞一下那边的两个瓶子……”在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基码头,每天上午7点,船桨划破平静水面的声音准时响起,这是杨清鑫载着妻子开始一天工作的信号。穿好救生衣、解开船锚、摇动船桨,一人划船,一人观察水面,就这样,蓝色的小木船慢慢驶离岸边,沿着乌江源百里画廊开始打捞水面上的漂浮物。
39岁的杨清鑫是化屋村村民,就在三个月前,他和妻子王进英成了乌江上的巡河员,负责鸭池河大桥到六冲河一带约20公里河面的河道保洁工作。一艘六米长的蓝色小木船、一把剪刀、一个网兜、一张椅子,便是他们“清扫”河面的全部工具。
每天,杨清鑫站在船头观察水面上的漂浮物并进行打捞,妻子王进英则听从丈夫的指令划动船桨,让小木船驶向准确的位置。绿色的长杆网兜在杨清鑫的手里左右翻飞,灵巧地掠过水面,漂浮在江面上的瓶子、浮叶、枯草等便被捞了起来,放到船板上。“这些垃圾只是多但不重,我和妻子两个人一直待在船上面,有些旅客来了丢垃圾在边上,就要把它打捞上来。”
作为村里仅有的两名巡河员,除去中午吃饭休息的时间,杨清鑫和妻子每天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船上度过。虽然每天打捞垃圾的数量在减少,但风一吹,垃圾也跟着河水流动,工作并不轻松。“在河上的时间有七八个小时,多的时候有十来个小时,前几天垃圾很多,风一吹就往河湾里面跑,打捞就慢,我们从早上7点干到下午7点。”
在没有成为巡河员之前,杨清鑫夫妇一直靠着在江上捕鱼维持生计,向乌江“索取”是生活的日常。回忆起过去打渔的日子,杨清鑫说,前几年还好,后来慢慢的,最长的时候半个月都没有捕到鱼虾,除了天气原因,乌江里的垃圾是一大阻碍,撒下去的捕鱼网常常捞上来一堆垃圾,在村民的口中,乌江一度成了“污江”。“涨水的话,你看到垃圾漂上来还要好一点。只要水位降下去,垃圾沉下去,太阳一晒,就有一种味道。垃圾多,我们就会找没有垃圾的地方去捕鱼,有时候运气不好,第二天去收网,收起来的全都是垃圾。”
2020年1月1号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施为期十年的“禁渔令”,紧邻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乌江部分流域的化屋村,也积极响应政策,禁止渔民打捞。从18岁开始就以打渔为生的杨清鑫,没了收入。“一家人都要吃喝,还有三个孩子要上学,花销很大,但是没办法,后来就去跟政府反映我们的生活有没有一点补助,能不能解决一点生活问题。”
曾经一起捕鱼的渔民们回到了岸上,有的做起了餐饮,有的开起了民宿,而杨清鑫从黔西县海事局那获得了一个可以继续留在江面上工作的机会。“海事局让我去开船,但是没有叫我打捞,后来我看他们也没有找到人去打捞,我就一个人又开船又打捞,工作量太大了我把我妻子叫上来跟我一起做了。”
曾经靠着向乌江“索取”为生,如今,杨清鑫和妻子从“渔民”变成了“巡河员”,还乌江一汪清水。杨清鑫说,现在他每天从家里去码头的路上,都会沿河骑车,观察并记录下一些有垃圾的河湾区域,上船后与妻子重点打捞这些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打渔不同,这份稳定的工作是乌江给予他们夫妻俩的另一份安全保障。“以前我们打渔风险也很大,出去的话风风雨雨也不安全,算下来一个月的收入也不多,捕获的鱼有时候也卖不了多少。现在有这份工作,我也不用操什么心,去做就行了。工资一个人3000,两个人就是6000。”
除了稳定的收入外,从工作中,杨清鑫还能收获精神上的满足。每当有游客来到乌江源百里画廊,由衷赞叹化屋村的美丽、乌江的壮阔清澈时,杨清鑫都深感自豪,觉得不仅是得到了乌江的回馈,他也给予了乌江自己的回报。“以前这条河看着我长大,现在我看到这条河干干净净的,我也很开心很自豪。这个河就在我们自己家门口,你不把它整干净,每个游客来一看脏兮兮的,下次人家还要来吗?我们要把我们的河保护好,干干净净的,谁来看都舒舒服服的,感觉比以前好得多。”
从手拿鱼网的“渔民”到守护乌江碧水的“清道夫”,如今的乌江源百里画廊吸引着八方来客,碧绿的江水离不开这些河流的“守护者”的努力。考虑到化屋村巡河员数量有限、负责的河段又比较长,黔西经济开发区规划局驻化屋村第一书记刘兴江对“守护者”们下一步的工作有着更多的打算。“下一步我们还要向上级部门去争取更多的资金,增加巡河人员。在河上打捞的目前有2个,我们下一步还要增加到8个。”
在刘兴江看来,增加巡河员的数量,增强清理河道的力度,就是为了要让化屋村更加顺利地走上旅游强村的道路。“我们后期打造旅游基础设施,修停车场、修旅游公路,还有索道玻璃栈道等等,以后来的游客会更多,所以我们就要增加资金和人力投入,要把这条河管理好。”
对乌江流域的保护不仅仅是依靠巡河员的努力,刘兴江说,改变化屋村居民的思想观念,让大家共同投入到对乌江的保护中来也十分重要。“我们通过走访入户的宣传或者开群众会、院坝会这些方式来宣传,让我们老百姓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母亲河,要贯彻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是对我们老百姓的子子孙孙造福。”
20年前,落后闭塞的化屋苗寨“交通靠走、通讯靠吼”,人们过着勉强温饱的日子。20年后,化屋村靠着优美的自然风光,致力于发展成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旅游胜地,让来自各地的人们在这里相聚,共赏美丽的乌江。
“贵州真是山好水好,一定要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习近平总书记到乌江六冲河段考察调研时所说的话言犹在耳。又是一个清晨,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基码头不远处的村广场上又传来了欢声笑语,岸上苗家儿女的歌唱让人流连驻足。岸边,清清乌江水拍打着河岸,流向远方,杨清鑫又和妻子摇动着双桨,向着江面深处划去……
(除标注外,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