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31日起,《记忆贵州》栏目将播出苗族文化纪录片《苗族祭白虎》《苗年》《苗族贾理》和《敬桥节》,每部两集,共八集。让我们一起聆听一个古老的民族,细细述说这些神秘的故事。
8月2日周二20点10分,《敬桥节》第二集,将在贵州六频道《记忆贵州》栏目播出,敬请届时收看。
《敬桥节》
第二集
一场大雪给反排苗寨披上了银装,预示着这里进入了冬季农闲的时光,人们在家里的活动多了起来。杨玉莹的儿子已经三岁了,小家伙长得很结实,爷爷奶奶对小孙子百般的疼爱。这个孩子也是敬桥神求来的。
反排苗人的集体意识中,所有的小孩都是桥神赐福,带给所有家庭的。杨玉莹的丈夫在外打工赚钱,家里的事,照顾公婆、带养孩子、打理家务,杨玉莹成了这个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一家三代人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稻子收割后,田里的水依然保留着。稻田养鱼是山地稻作民族传统的种养并置生产模式。一年一度的敬桥节来临了,家家户户开始准备敬桥的祭祀用品,鱼和糍粑是必不可少的祭祀用品。捕鱼的方式也是古老的捕捉方式,捕到鱼后无需刮鳞剖肚,直接就放锅里煮熟。人们认为鱼鳞和鱼杂也是营养丰富的可食之物。稻田鱼不仅是反排苗人的食物,也是奉献给神灵的祭祀品。
在木槽中将蒸熟的糯米饭趁热捶打,人们捶打很是费劲,但这样打出的粑粑黏糯有劲香甜可口。在打粑粑的时候,人们要特意做一些又小又圆的糍粑,像汤圆般大小,糍粑是有特殊用途的,人们在祭桥仪式上要向桥神供上酒肉食品,小的糍粑却是用来逗引桥神带来的娃娃精灵的。反排苗人认为,桥神带来的娃娃精灵们在桥的对岸,精灵们看到又白又圆的粑粑果就会很欢喜地前来领受。求子的人家认为,过河来的精灵就是来投胎的。
唐格翁大嫂一早就在家里忙开了 。唐大嫂在家里的堂屋的神位前,先要给设在家里的桥神供上祭品。10多年前,她和丈夫在神位前安了桥神,然后得了一个男孩,这份恩情唐格翁大嫂是永远铭记在心的。每年的敬桥节,她最先供奉的就是家中的桥神。
万政文一家今天也要出门敬桥。他得先祭祀一下家门口的桥。反排苗寨处处都有桥,人们不会忘记,对这些桥都要挨个敬到。
生活在山地的苗族人,无论是出门远行,还是上山种地、砍柴、打草,或是下河渔猎浣洗,都离不开桥。每家每户都有属于自己的桥。这些大大小小的桥,不论离家有多远,敬桥节的时候人们都要去敬到。
敬桥节开始的这一天,所有的人家都出动了,在乡村的大道上,在山间的小径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肩挑手提的人们,在奔向自己家的桥坐落的地方。敬完了家里的桥,万政文带领全家人去敬自家的远桥。
反排苗人要敬的桥有两种,一是自家架的私桥,二是与自家有份的公桥。无论公桥还是私桥均为单数,即架桥时架单不架双,这样就有了独木桥、三木桥、五木桥、七木桥等等。体量上有大桥小桥,材料上有石桥和木桥,从需要上分有路桥、有房前桥,屋内桥,从观念上分有阴桥、阳桥。
敬桥节表达了人们的三种愿望,一是希望桥神保佑小孩平安无恙,祈盼人丁兴旺。二是希望自家和全寨年年丰收,财源不断。第三个愿望就是求子的愿望。敬桥节开始后,在村里村外田间沟壑道路河流之处,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在敬桥的情景。
对苗族女人来说,尤其是已婚的妇女来说,其意义似乎又有一些特别的含义。女人们在节日里显得格外兴奋,节日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女人们都很卖力的张罗,有着姐妹情谊的女人们在路上相逢了,会拉上很长的家常,彼此叙说心中的话,高兴了会多喝一点酒,趁着酒兴又唱又笑,缠绵许久才依依不舍地分手回家。
从敬桥节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地方民间社会这种公私兼杂,并行不悖,分疏有序的文化结构,以私家为单位敬拜祭祀自家的桥,以家族为单位,敬拜祭祀家族的桥,以及以整个村寨为一个更大的单位,祭祀全寨共同拥有的公共的桥。这是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中,自然衍生出来的一种社会文化操作。人们在这种格局中,通过参与其中的大大小小的仪式,再次确认着自己的社会身份,也再次获得社区的归属感和族群的认同感。
天地恒常,岁月更替,观念守陈,乡土依旧,东西还是那些东西,心情还是那个心情。敬桥的观念已经沉淀成反排苗人的一种深沉的集体意识,也凝结成一种代代相传的民风民俗。
各个家庭各个家族的祭祀完毕后,全寨共同的祭祀敬桥仪式就要开场了。女人们挑上早已准备好的祭品去村寨里集合,男人们带上芦笙纷纷汇集而来。今天是反排苗寨敬桥节最隆重的日子,全寨子的人几乎全部都出动了。
敬桥节的高潮,是整个反排苗寨里各个家族的族长,带领家族成员汇集到寨头的大桥旁,举行全寨公共祭祀的仪式。这是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典,芦笙队吹响了震天的开场曲,每家每户都把自己准备好的祭桥贡品带来了。反排苗寨每年的公共祭桥都是在同一个地点举行。这样的情景。这样的仪式已经不知道延续了多少个年头。
这些建立在苗族人生活世界中的桥,以及建立在苗族人心中的桥,连接着古往今来所有的苗族人,连接着他们的生活,连接着他们的记忆,连接着他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连接着苗族人对美好生活的殷切祝愿和期盼。
这是一场人神共在人神共享的社会戏剧,这是仪式的力量,每一个个体的人,通过神圣的仪式融合成一个超个体的大我,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敬桥仪式完毕,人们又成群结队地汇集到寨子中心的芦笙场上,节日的芦笙再次响起,踏着芦笙曲的节奏,跳起了欢乐的舞蹈。
苗族没有文字。舞蹈就是自己民族的历史表达与精神表达,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的反排苗人,最擅长用舞蹈来表达对自然的崇拜,表达对万物的敬畏,表达对祖先的感恩,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男人们粗犷而潇洒地摆动着手臂,夸张地扭动起身体,女人们缓缓地踏着优雅的步伐。舞者组成的圆圈循环不已,周而复始,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和日子的无限循环。今年的敬桥节已接近尾声,节日的喧腾逐渐平息,人们又将回到平常务实的日常生活之中,世俗生活的操劳是日子的常态,日子一年一年的过去,敬桥节也会一年复一年的如期到来。对于反排苗人来说,只要生活还在,只要生命不息,那个立于世间的桥和立于超世间的桥,就会永永远远在反排苗人的心中。
每周二20点10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栏目《记忆贵州》在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六频道播出,敬请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