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逛吃贵州丨今天我们来说说地方志里记载的茼蒿和小茴香,应季时鲜,抓紧吃

动静原创撰文:周之江
1650679200
积分商场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知乎”上有个回答问题的邀请,问“茼蒿和小茴香是一个东西吗”?

对于经常下厨进菜市场的朋友来说,这哪里会成其为一个问题,有人于是颇不耐烦地留下一句:“这个明显不是同一种东西啊。”所以鄙人原本也没打算理会,不想今日翻书,正好在贵州本地的地方文献里看到记载,于是便索性写写这两味颇有些特殊“气息”的蔬菜。

茼蒿菜

刚刚翻完一本民国时期的《岑巩县志》,纂修者蔡仁辉,身份是岑巩县文献委员会主任,曾任“本县区长、小学校长、督学,现任教育科长”,估计当地文史资料里应该能找到其人生平事迹,一时无书可查,今后有机会再补充吧。

是书撰于一九四六年,据说其稿本曾藏于岑巩县图书馆,一九六六年,贵州省图书馆据此本复制油印。一共十五卷,可惜已缺失了第七卷及十至十五卷,尚存八卷而已。其第九卷“物产志”中,关于“蔬类”的内容里,便有茼蒿和小茴香的详细描述,摘之如下——

“茼蒿,九月种,茎高三四尺,叶短狭互生,羽状深裂,略如初生罂粟。次年三四月开黄花,大如金钱,中部为管状,每花结子百余,乃菜中最多子者。茎叶嫩时供蔬,香美。”

“莳萝,即小茴香,为多年生草,高二三尺。十月剪去枯茎,加施肥料,次年三四月生苗,叶细如丝,略如柏叶状。五月开小黄花,瓣内曲,结实成簇,实有细稜,椭圆微扁,子极细,黑褐色,气味芬辛,可调味,甜酱多和之。一种木本,名大茴,结实扁圆,大如铜钱,由十余角瓣环结而成,多角,俗名八角茴,亦供调味,大小茴均入药。”

写得再清楚不过了。

小茴香为伞形科莳萝属,其主要用途好像还是以其子入药或做香料,食用其叶,大概是比较次要的衍生用途,毕竟产量不会高,产期似乎也不长。说起来,这段时间还真就是其细叶上市的季节,最近已经品尝了一次小茴香叶炒胡豆,二者皆鲜嫩,快火炒熟,端上桌来,趁着热乎劲赶紧吃,《岑巩县志》说它“气味芬辛”,非常确切。不过,除此之外,似乎也就是偶尔拿来包包饺子,其他吃法,至少我是没有怎么见过。小茴香叶拣摘起来很麻烦,耐心不好的话,不吃也罢。

小茴香叶炒胡豆

小茴香在古人的诗词中,偶有提及,比如明人屈大均《种葱》一诗就说:“寸寸慈亲意,盘中杂莳萝。”

茼蒿跟我们就要亲近得多了,种植极为普遍,大江南北都有,且眼下也正是时鲜菜。无论炒食还是煮食,茼蒿皆能胜任,且个性独特。我最中意的吃法,是水豆豉、筒筒辣椒炒茼蒿。很奇怪,水豆豉和茼蒿都有奇异的味道,搭配在一起,却是意外地协调,相得益彰。而吃火锅,茼蒿也不可或缺,尤其是豆米火锅,如不点一份,等于白吃。

《本草纲目》里提到茼蒿,说其“八、九月下种,冬春采食肥茎。花、叶微似白蒿,其味辛甘,作蒿气。四月起苔,高二尺余。开深黄色花,状如单瓣菊花。一花结子近百成球,如地菘及苦子,最易繁茂。此菜自古已有,孙思邈载在《千金方》菜类,至宋嘉中始补入本草,今人常食者。而汪机乃不能识,辄敢擅自修纂,诚可笑慨”。

看见没,李时珍碰到不识茼蒿菜者,也是要发出一声冷冷嘲笑的。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李佳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