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宜居是前提。1 月 17 日,《农民日报》头版刊发报道《乡居舒适日子安顺——贵州安顺市有里有面推进宜居乡村建设观察》,聚焦贵州安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如今,安顺的一个个村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 " 脏乱差 " 变成了 " 洁净美 "。山水画卷般的乡村在黔中大地上徐徐展开。具体报道如下:
乡居舒适日子安顺
——贵州安顺市有里有面推进宜居乡村建设观察
走进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自治县火花镇龙头村甲西组,只见干净整洁的绿化通道直通每家每户门口,精美的墙绘把村庄装扮得格外美丽,小楼房依山而建,房前栅栏交错,院坝晾晒着稻谷,一幅和谐幸福的宜居乡村图展现在眼前。
谁会想到,这个美丽村庄 2 个多月前还是典型的 " 脏乱差 " 村。如今,经过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龙头村的改变正是安顺市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真实写照。
去年 2 月,安顺市作出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行动决策,各镇村迅速掀起大扫除热潮,扫庭院、清沟渠、除垃圾,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随后,安顺市委明确提出 " 一个月取得明显成效、三个月彻底改变 " 的创建目标,全面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奋力在乡村振兴征程中开新局。
" 乡村要振兴,宜居是前提。" 安顺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说,通过宜居乡村创建,改造村容村貌,整治乱堆乱放,改变传统陋习,提升了乡村颜值,提振了农民精气神。
11 个多月的时间,安顺农村人居环境彻底改善,一个个村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 " 脏乱差 " 变成了 " 洁净美 ",广大农民真正发挥了主体作用,在乡村振兴中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山水画卷般的乡村在黔中大地上徐徐展开。
环境美起来——
有 " 颜值 " 更有 " 内涵 "
在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岩上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小花坛,室内室外干净整洁。村民王福坤房前的小菜园中,刚播的蔬菜已长出了嫩芽。
王福坤告诉记者,以前自家的牛粪找不到地方堆就堆在家门口,遇到下雨天,粪水横流,又脏又臭。现在,村里建有牛粪集中堆放场。堆放牛粪的地方被翻耕改造,就成了一个小菜园。
" 经过人居环境整治,寨子干净亮丽了。" 王福坤说,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舒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 通过脱贫攻坚,农村产业有了一定基础,但生态宜居还有短板。" 很多基层干部群众表示。
" 歪寨出门爬大坡,四面环绕都有河,东西南北流出去,唯有歪寨灌不着。" 安顺经开区阿歪寨村是一个布依族古村落。过去,这里村庄环境 " 脏乱差 ",村民生活困苦,村级组织薄弱,是安顺市有名的 " 问题村 "。
2019 年,阿歪寨村被住建部列入 "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 试点。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抢抓机遇,坚持问题导向,探索推行党政主导、要素主攻、改革主推、群众主体的 " 四主 " 模式,有效推动党委政府、企业、村民各方共同参与村庄建设,形成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 " 共同缔造 " 新格局。
与此同时,阿歪寨村规划了占地 100 余亩的 " 藤甲谷 " 景区,依托布依族传统规划了 " 一院一品 " 精品布依民宿,聘任专家学者组成文化顾问团,采写村史传说,梳理文化脉络,撰写阿歪寨布依族传统民俗、三国藤甲故事,制作布依族民族服饰,编排布依舞、藤甲舞,重塑阿歪寨布依族文化底蕴、打造中国 " 藤甲之乡 "。
如今的阿歪寨实现从 " 大乱 " 到 " 大治 "、从 " 问题村 " 到 " 示范村 "、从 " 贫困村 " 到 " 振兴村 " 的蜕变,走上由 " 歪 " 变 " 正 " 之路,村级集体经济从不足 1 万元增至目前的 1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2017 年的不足 4000 元增至目前的 1.3 万元以上。
在安顺乡村," 四清两改四严禁 " 成为群众耳熟能详的热词。清理生活垃圾、沟塘水污、畜禽粪污、房前屋后,改善房屋装饰外貌、改变村民不良习惯,严禁秸秆禁烧、垃圾乱烧、私搭乱建、乱占耕地,各地对标对表,迅速推进农村治脏、治乱、治违。
农村人居环境不仅要美,还要美得持久。为此,安顺市建立起了长效管护机制,每个村都有人负责清运、收集、转运及村庄公共区域的日常保洁工作。同时,各村积极发动群众、推行干群共建,激发村民参与意识,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以精神文明之 " 力 " 铸造乡村振兴之 " 魂 "。
通过市、县、乡、村共同努力,安顺市累计清理生活垃圾 23.8 万余吨、河道沟渠 1981 条、沟塘污水 3120 处、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 11230 吨、残垣断壁和老旧危房 18144 处,拆除蓝皮房、彩钢瓦、简易房、钢架棚等 36 万平方米、违规建房 675 户,新增垃圾清运车 132 辆、环卫箱 8816 个,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荷包鼓起来——
有 " 宜居环境 " 更有 " 富民产业 "
" 以前的日子不好过,到处都是石头,哪样都种不出来!" 石头缝里艰难求生的绿植在石漠化前显得无比无助,但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关岭自治县人民发挥战天斗地的 " 板贵精神 ",硬是在石头缝里发展起了产业,增加了当地居民收入,给了 " 地球癌症 " 一耳光。
" 我们收购皇竹草 370 元 / 吨,青贮玉米 580 元 / 吨。除了养殖黄牛,附近的村民还可以通过种植青贮饲料来增加收入。" 关岭牛核心种牛场生产经营部负责人李光辉介绍。该企业在关岭自治县 4 个乡镇共有 6000 余头牛分散在农户家中,农户喂养到一定大小后,公司以每斤高于市场 1 元的价格进行收购,有效保障了农民的收益,规避了市场不稳定的风险。
在安顺,有一座 900 多年历史的古村落——高荡村,村里的建筑全部由石头砌成。在高荡村村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伍文芳正忙碌着,她过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有着一手蜡染和刺绣的好手艺,却未能从中获益。随着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村子里开起了农家乐,做起了民宿,建起了咖啡屋,伍文芳也乘上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东风,通过指尖技艺脱了贫,现在年收入达到了 15 万元以上。
勤劳致富永不过时。2016 年以前,安顺经开区马厂村到处脏、乱、差,没有一条像样的通组路,现如今,马厂村不仅一改旧日的衰败,人均纯收入更是高达 1.3 万元。
" 以前的马厂村,更像是棚户区,一眼望去,全是搭的棚。现在再看就不一样了,整齐划一的楼房,看起来十分赏心悦目。" 马厂村党支部书记唐文亮介绍。
在平坝区万亩蔬菜园区里,40 岁的谢仕萍正在地里收白菜,15 元的时薪放在城镇算得上中上水平,每天工作 8 小时,就能有 120 元的收入,在家门口上班,比外出务工实在得多。
在她身后是已经收割完的菜地,57 岁的王开云和妻子正在地里忙碌着,只见他们将谢仕萍没有砍走的白菜又重新拾起来,装进背篓,运送到路边的面包车里。
" 我们是隔壁乐平村的,有时间就过来菜地里收他们品相不太好的菜回去喂猪,时间一长,还是省了不少钱。" 王开云说。
一方面通过劳动增收,另一方面通过节流增收,双向协调,村民的荷包越来越鼓。
浪塘村在人居环境改善后趁势搭上了发展旅游的快车道,吃上了 " 旅游饭 "。" 我们利用村级优越的地理环境,大力打造乡村旅游事业,创新升级乡村旅游风貌,沿邢江河修建滨河慢行栈道,鼓励部分在外务工的村民回乡创业。" 浪塘村党支部书记陈平荣说,截至目前,浪塘村开设农家乐 22 家、乡村民宿 10 家、便民小超市 14 家。浪塘村旅游业态日益丰富,旅游人气日渐高涨,旧州美食、避暑康养、游水嬉戏、农耕体验、玫瑰花海成为了这里的标签," 安顺度假小天堂 " 成为了这里的代名词。
建设忙起来——
有 " 热情 " 更有 " 激情 "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农民是重要主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好不好,乡村建设得美不美,事关农民的幸福指数高不高。
" 安顺创建宜居乡村,既不搞大拆大建,也不搞大包大揽。" 安顺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在乡村现有风貌基础上,花小钱、办大事,小改造、大提升,实实在在改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切实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乡村环境整治,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提高生活品质。
" 我们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到河边走一圈,看看有没有垃圾,如果有就随手捡了,时间一长,大家都不好意思乱扔垃圾了,变化大得很!" 刘兴明夫妇都是紫云自治县黄鹤营村文明监督员队伍成员,退休后老两口回到老家养老。
" 我们村里发挥作用最大的是老人,他们在村里很有权威,自发组成了文明监督员队伍,帮助我们一起做群众工作。只要队伍出马,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紫云自治县黄鹤营村第一书记农立文介绍。
" 我们每个月开展一次‘小手牵大手’活动,由村里和学校协调,用一天时间带领学生开展环境卫生保护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爱环境、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责任心。" 关岭自治县凡化村党支部书记陈新说。
统计显示,创建宜居乡村以来,安顺市累计发动群众 195 万余人次参与其中。村与村、乡(镇)街道之间乃至各区(县)互相比,互相赛,你追我赶,不甘落后。
" 我们将创建宜居乡村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载体。" 安顺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程华恩说,通过创建,进一步加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涵养乡风家风民风,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 我们把德治和法治融入乡村治理,推进移风易俗,形成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尚。" 全国人大代表、平坝区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介绍。
在平坝区合旺村上田坝乡村振兴作战室,一方液晶显示屏悬挂在一侧的墙上,显示屏上方标示着 " 数字惠农智慧兴村 " 几个大字,显示屏下方则是用于后台操作的电脑,这一整套系统便是合旺村的数字乡村平台。
" 在宜居乡村创建工作中,我们通过评比之后,把做得好的家庭放到平台上去,号召大家竞相学习,创优争优。" 合旺村党支部书记谭声雄介绍,该平台于 2021 年 5 月初创建,全村村民皆可通过手机小程序登录,进入平台了解宜居合旺工作在做什么、为什么做等问题。
" 村民通过平台中的‘曝光台’、随手拍功能,即可对村寨内乱扔乱堆乱放废弃物等情况进行监督。" 谭声雄说,当村民把看到的脏、乱、差情况拍照上传至平台后,管理人员会在后台收到信息,及时联系保洁员或相应农户进行处理,处理完之后再拍照上传,对整改情况进行回复。
" 通过这样的监督,实现村寨的常态化保洁,让村寨更加干净清爽。" 谭声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