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记忆贵州|贵州历史文化名人:周渔璜(下集)

动静原创唐亚平工作室
1651150620

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和贵州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十集系列电视纪录片《贵州历史文化名人》将于贵州六频道《记忆贵州》栏目播出。纪录片分别围绕着五位明清时期贵州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丁宝桢、李端棻、杨文骢、郑珍和周渔璜进行讲述,每位人物有纪录片上下两集,每集约30分钟,共十集。自3月1日起,每周二晚播出一集。纪录片从文献诗文、学者访谈、历史推演等多个角度,呈现了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五位贵州传奇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5月3日周二20点10分,《贵州历史文化名人》第十集《周渔璜》下集,将在贵州六频道《记忆贵州》栏目播出,敬请届时收看。

《贵州历史文化名人》
第十集 周渔璜 下集

清康熙三十三年,周渔璜不负家族之望,不但考取进士,还担任翰林。当是时,来自西南边地的周渔璜并不受同僚待见,受传统偏见影响,大多翰林认为贵州乃蛮夷之地,无人才可言,有人甚至说:“贵州土地贫瘠,蛮夷小子周渔璜进了翰林院,埋汰中原人才,难怪今年盛京大旱。幸亏他没有中状元,不然,岂不是要大旱三年?!”那些自恃才高、目空一切的老翰林们自然看周渔璜不顺眼,时时想着刁难他,可周渔璜却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机智应对。

其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翰林院的屋檐上,有不少麻雀做窝。一次,院内的声音太大惊动了窝里的麻雀,一下子都飞了出来,叽叽喳喳的在院子里吵闹不停。一位姓刘的翰林觉得找到刁难周渔璜的机会,便说道:“听说周翰林幼时便能做诗,请以麻雀窝为题,赋诗一首,还望赏脸。”其他老翰林也纷纷应和道:“周翰林高才,这麻雀窝写出来,一定不会亚于凤凰之美!”

周渔璜一边数麻雀窝,一边吟道:“麻雀麻雀麻雀,一窝一窝又一窝”。听到这两句的时候,老翰林们哄堂大笑,还一边讽刺挖苦他的诗狗屁不如。但是,周渔璜根本不理会他们的嘲笑,接着吟出了后两句:“终年耗尽千仓粟,凤凰却少尔何多”。

周渔璜把这些翰林比成终年在屋檐叽叽喳喳的麻雀,几十年来鼓唇嚼舌根,不知道为国为民出力,却耗尽了老百姓辛苦耕种的粮食。一时间,老翰林们面面相觑,又找不到合适的词句回对,他们开始不得不承认周渔璜确实有才。

其实,周渔璜早有诗名,他被誉为“神童”,自然是因为他才思敏捷,不论是吟诗还是做对,都能信手拈来,这在“读书难断句”的古代,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才华。

“散馆”考试后,担任翰林院检讨的周渔璜仍然留在翰林院。细细数算,自离乡赴京赶考,一晃已有近5个年头。正如他在《春日怀归》中表达的怀乡之情:“东风吹客到天涯,每对东风便忆家。膏壤化为尘千丈,情知不发故园花。一梦故园风物好,繁红如雨翠成堆。”

在他眼里,故乡便是繁花似雨、翠绿成堆的美丽田园。思乡心切的周渔璜提出了回乡省亲的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准。1697年11月1日,周渔璜踏上了返乡的归途。与进京赶考时的紧迫所不同的是,回家的路多了几份悠闲,也正好得了一次游历祖国河山的机会。

西湖,一个备受文人墨客青睐的地方。唐朝的张祜和李贺在这里写过苏小小,骆宾王在这里出家隐居,而一代文豪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更是成为千古佳句。当周渔璜面对西湖美景的时候,不禁写下了《泛舟西湖夜半始归》:“天边明月光难并,人世西湖景不同。直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广寒宫。”

《桐埜诗集》就是周渔璜诗歌文学成就的代表作。清代有四种刻本流传:初名《回青山房》,又名《稼雨轩》,又名《燕山尘土》,后定名为《桐埜诗集》。其弟周起濂刻于北京,称北本;周渔璜的朋友、同榜进士汪千波再刻于江苏吴县,称为南本;三刻于贵阳,为贵筑人谢廷薰所刻,称为谢本;四刻于独山莫友芝,咸丰二年也就是1852年印于贵阳。

《桐埜诗集》分为四卷,总计352首诗,记录了周渔璜在翰林院供职期间的见闻和感想,堪为诗中精品。朴学大家、傲居文坛的《明史》编纂者毛奇龄以八十六岁高龄在《桐埜诗集》序中极赞周渔璜为 “ 掞天(光芒照天)之才,力持大雅” “风雅之宗”“领袖群彦者”。《清史稿》称,“贵州自明始隶版图,清诗人以起渭为冠”。周渔璜因此也被誉为“黔中诗帅”!

康熙四十四(1705)年六月十三,康熙皇帝下旨选周渔璜担任乙酉年两浙乡试正主考官。所谓两浙乃是以钱塘江为界,东为浙东,西为浙西。

按照传统礼仪,主考官将被尊为该地应届考生的宗师。而两浙地区自古便是文人辈出的地方,因此,浙江人历来傲世群儒,在他们眼中,周渔璜不过是位来自蛮夷之地的考官而已,又能有多少真才实学?不过是碍于官职的原因,表面上谦卑,内心其实充满了鄙视,也在寻找机会刁难这位主考官。

吕伯祥 周渔璜研究爱好者:周渔璜刚进江南贡院的时候,就有考生拦住他,向他出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洞庭八百里波滚滚浪滔滔 宗师由何而来”。这句话的含义是,洞庭湖风浪很凶险。许多上京赶考的考生都在洞庭湖遇难。这句话带有瞧不起贵州人的口气。周渔璜信口就回答“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这副对联对得非常工整。

在考试的时候,周渔璜命人准备了几个大墨缸。考生交卷后,他就坐在墨缸旁阅卷。看见不入眼的劣等文章,在拆封登记名字后,顺手就将考卷扔进墨缸里,而留下的试卷全部都未拆封。最终詹诠吉、方婺如等三十几位才子脱颖而出。周渔璜此番典试两浙,落选士子之多,连他的顶头上司户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徐潮之子徐杞也“名落孙山”。

在周渔璜回京复命的途中,被落榜学子手持砚台拦住了,质问其落榜的原因。周渔璜让他们逐个的自报姓名,随后将其考卷的内容全文背出来,并指出其劣等之处,提出了修改方式,并鼓励下科再考。闹事的考生们惊愕万分,心悦诚服的给周渔璜让出了路。

周渔璜襟怀坦白,爱才如渴,一生中提携和选拔了不少贤才,如浙江乡试 “亚元”方婺如,就是他拔识录取的。其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诗文家,与方苞、方舟齐名,时称“三方”。周起渭唯才是举的官风,颇为浙中人士赞许。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国家典籍博物馆里,珍藏着武英殿版的《康熙字典》。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这套耗时6年才得以完成的巨著,吸收了历代字书编纂的经验,全书共分为十二集,从子集到亥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分别排列214个部首。共收录汉字47035个,是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黄万机 贵州省社科院原研究员、贵州省文史馆馆员:编这本书的时候,总裁是两位大学士。我一个是张玉书,一个是陈廷敬。但是在编书过程中,这两位大臣,大学士都或者逝世,或者离开。所以在完成的时候,实际的工作是后来的28个翰林院官员完成的。这28位官员的第一位就是周渔璜。足见他在这本书编撰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这部文字学巨著《康熙字典》传世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成为世代读书人治学的瑰宝。由此不难看出,周起渭对中华文化的重大贡献。

陈廷敬

事实上,在陈廷敬辞官和临终前曾两次向康熙皇帝建议,由周渔璜来接替自己翰林院大学士的职务。可惜周渔璜的年龄不够,没有达到担任该职务必需年满五十这一要求。尽管如此,康熙皇帝对周渔璜的器重却与日俱增。

周渔璜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住在北京,虽身在京城,却一直心系故乡。公元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便向老父留下遗愿:一是将自己在北京樱桃胡同的住宅捐作 “贵州会馆”,为来京的黔中人士提供憩息之所;一是献出自己多年来的积蓄,嘱托家人重修桐野书屋,让骑龙寨的农家子弟读书上进;一是要求父亲和弟弟修建一座骑龙到青岩马路之间的高车桥,以便利山乡与城镇的交通;一是希望家人在骑龙设立义仓,以便灾年时救济家乡父老。这种心系桑梓体恤民困的高尚情怀,深受黔中士人赞许。

才华横溢,政绩斐然,一生兢兢,造福家乡,周渔璜是为数不多的在文化界和乡野民间都有深刻记忆的贵州历史名人。其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持久,历久而弥新。

每周二20点10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栏目《记忆贵州》在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六频道播出,敬请收看!

编辑

曹野

责编

钟勇

编审

唐亚平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