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文化”是一个高频词
传统文化如何创新发展?如何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贵州代表委员们在“小本本”上记下了“笔记”,一起来看看: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欧阳黔森:切实把贵州文化资源转化为精品力作,用绚丽多彩的文艺作品尽显贵州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明之美。
全国人大代表,依文集团董事长、黔西南州依文服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华:将各民族的纹样融合,形成中华民族的美学符号,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布依垚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李利:非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与乡村振兴也是相辅相成的。
全国人大代表,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田锦华:希望通过一些活动评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非遗,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贵州文化交流基金创会主席程燕:近几年贵州不断推进农村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各族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也不断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蒙爱军:地域文化研究在民族文化交流方面体现的价值,是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的基础。
两会笔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担负这一使命,青年一代承担重要责任。例如李利代表在建设的非遗培训基地,为的就是当地更多人参与到非遗的传承工作中,让更多的年轻人不再远走打工,而是在当地就业、创业,把文化的种子种在非遗的春天,进而为乡村振兴事业作出贡献。
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2023年,贵州提出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工程”。无论是“村BA”“村超”的火爆出圈,还是苗族文化服饰走上米兰时装周,又或是贵州桥的身影亮相纽约时代广场,都让贵州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文化亮点如何变成持续的文化现象?贵州如何被更多人认识和记住?期待更精彩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