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绿水青山的交响丨盘活森林“聚宝盆” 开辟绿色新“钱景”

动静原创
1755326160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在这一前瞻性的思想引领下,各地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阔步前行。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贵州、浙江、福建、江西、海南五省广播电台联合推出特别策划《绿水青山的交响》,听天蓝地绿水清背后的生态故事,看美丽中国新画卷。
动静原创

福建省三明市有着2.3万平方公里的翠色卷轴,近80%的森林覆盖率织就东南生态屏障。作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策源地,三明通过20多年的接续奋斗,有效打通“两山”转化路径,取得了“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改革成效,绘就了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图景。

常口村

“邱大姐,这边擂茶帮我再添一碗”

“好的,给你添一碗……”

走进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村民邱彩立的家,她正忙着制作擂茶,院子里的大圆桌坐满了游客,客厅里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生态环保标兵户”牌匾。

2021年,邱彩立改造自家庭院,靠着自己擅长的擂茶手艺开起了擂茶馆,在家门口端起了“生态饭碗”。“现在我不仅开了擂茶馆,而且还注册了‘常口邱姐擂茶’这个商标。我这个擂茶体验馆旺季的时候一天能接待100多个游客,年收入能达到5万元左右。

邱彩立做擂茶招待各方来客

邱彩立的家位于金溪畔的常口村。金溪是闽江的重要支流之一,在三明将乐县内流程达93公里,沿途经过多个乡镇。常口村宛若镶嵌山水间的宝石,这里不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而且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然而,20多年前,林多地少的常口村还是无新房、无路灯、无水泥路的“三无村”。20多年来,常口村通过发展培育生态产业,打造林下黄精、铁皮石斛中药材基地,集体年收入从20多年前的不足3万元提升至目前的235万元。

在这235万元中,有一笔收入来源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021年5月18日,全国首批林业碳票在三明市签发,常口村领取了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成为中国“碳票”第一村。一年后,村里将首次卖空气所得的14万元进行了分红,“空气也能卖钱”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党支部书记邓万富说:“常口村的第二张碳票也取得了新进展。这张碳票标注了7181亩林地五年间的固碳量为21139吨,如果按照每吨15元的价格计算,这张碳票每五年预计能给常口村村集体带来超过30万元的收益。目前,已有意向方通过沙县农权交易中心表达了购买意愿。”

常口村里的初心亭

常口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成了村民的“生态银行”和“绿色财富”。这意味着,村民们无需砍伐树木,仅凭林地的固碳功能就能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村民杨礼义高兴地说:“我们村民共同维护好村里的一草一木,生态好了,空气就清新了,空气还能换成‘钱票子’,真正感受到青山绿水带来的福利。”

优质企业接踵而至,村集体与企业共同投资……有了增收途径的村民们不再只盯着眼前的山林,在发展中草药、红菇扩繁、中蜂养殖等林下经济的同时,还开农家乐、办特色民宿,不断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村里还依托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美经济。开发了云衢山漂流、常上湖观光竹筏、水上威尼斯乐园,打造国家皮划艇训练基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运动员前来休闲旅游、集训比赛。

“目前,我们常口在山和田的文章上都做出了相当好的尝试,也给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的增长点。下一步,我们将做好水的文章,把水美经济再做大做强,增加村集体收益。” 邓万富说。

从“分山到户”、确权发证的实践探索到盘活山林的系统创新,三明的林改一直没有停步。

今年春节前,在三明市沙县区高砂镇高砂村举行了一场关于“19834元年终分红究竟该怎么花”的座谈会。这笔钱,是高砂村1653亩生态林4个月时间的经营权流转收益。村里的生态林短时间能带来这样的收益,高砂镇高砂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海明曾经想都不敢想。 “原来这些生态林没什么收入,我们村里还要倒贴一点钱,雇人去巡山。”

为盘活天然林、生态林,2024年三明沙县区探索“三改三创”改革模式,借助改变经营主体、改进保育方式、改宽收益路径等方式盘活森林资源。通过创设“生态金”“生态票”“生态贷”,推动生态价值实现。

去年8月,高砂村通过了生态林经营权流转方案,最后决定把1653亩生态林用订金收储的模式,流转给三明市沙县区森林资源收储管理有限公司来经营,作为回报,高砂村可以获得每亩36元的收益,每年年底一次性领取分红。今年春节前就领到了19834元的分红。

当然,最后这场关于“这笔分红究竟该怎么花”的座谈会也有了结果。村委会决定用这笔分红,为每个村民买份人身意外险。对此,村民张彩萍表示赞同。“买保险就很好,让村民多一份保障,希望林改的红利越来越多,都用在我们村民的身上。”

高砂村

在天然林、生态林“三改三创”工作之初,高砂镇就以高砂林场5000亩天然林、生态林作为试点示范,“以点带面”推动“三改三创”改革实践。三明沙县区高砂镇党委书记张伟介绍:“我们选取高砂林场5000余亩的天然林、生态林作为试点推动的示范样本,反复研究政策以及收益测算,也对全镇的森林资源进行摸底和匹配,高砂林场通过委托经营、协约改造和订金收储这三种模式,整个经营周期收入可达900余万元,极大释放了天然林、生态林的经济效益。”

生态美和百姓富是三明林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化,三明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以青山茂林换得富民增收,三明市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福建台记者:黄澍 薛浩然 颜婷婷 蒋璐 三明融媒 沙县融媒

编辑:阮怡 林露 陈静

美编

唐云云

编辑

杨云婷

责编

王庆江

编排

汤成伟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