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位于贵州西部,是乌蒙腹地连接川、滇、黔、桂接合部的城市,因而有四省立交之称。19°的夏天让六盘水在2005 年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除此之外,这里还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与攀枝花等许多城市一样,是在“三线建设”中诞生的新兴城市,共同见证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三线”建设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根据中国各地区战略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一、二、三线。“一线”是沿海和边疆的省市区;“二线”是介于一、三线地区的省市区;“三线”包括京广线以西、甘肃省的乌鞘岭以东和山西省雁门关以南、贵州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1964年8月中旬,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的“三线”建设规划会议上,中央作出了加速“三线”建设、增强国防实力的决议。决议明确贵州和四川两省为西南“三线”建设重点,主抓国防工业。
六盘水与“三线”建设
从工业布局上看,贵州的“三线”建设是以贵阳为中心,以六盘水、遵义、安顺、都匀、凯里为重点,沿着铁路干线呈辐射状态展开的。
六盘水煤炭储量丰富,然而,高峻的山势,闭塞的交通,却制约了煤炭的输出。为了让煤炭运出去,党中央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做出了修建贵昆铁路的决策。贵昆线通车后,十几万建设大军坐着火车从全国各地浩浩荡荡奔赴六盘水,开始了慷慨激昂、惊天动地的建设工作,大量的建设物资也通过贵昆铁路运进了六盘水。在火车运输的带动下,原本闭塞的六盘水,迅速发展成为一座举足轻重的工业城市,成为西南乃至华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于是,人们将六盘水称之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火车拉来了建设,也把六盘水开采的优质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到西南各个“三线建设”基地。六盘水“三线”建设最具战略意义的成果就是——“江南煤都”的建成,这迅速扭转了我国当时已延续多年的“北煤南运”的局面,使贵州成为长江以南唯一一个可输出煤炭的省份,为西南的“三线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经过二十年的大规模集中建设,六盘水相继建成六枝矿务局、水城矿务局、盘江矿务局、水城钢铁厂、水城发电厂、水城水泥厂、六盘水煤矿机械制造厂等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形成了煤炭、钢铁、电力、建材四大支柱产业。不仅催生了“江南煤都”,也孕育了“十里钢城”,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线”建设是六盘水的根,“三线”精神是六盘水的魂。如今,六盘水已经完成了从“江南煤都”到“中国凉都”的蜕变。悠悠青山、盈盈碧水,辉煌的历史虽已过去,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将永远被铭记、弘扬。
更多关于“三线”建设的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本周六21:20,由贵州省委宣传部指导、贵州广播电视台卫视中心制作、“贵州大曲”冠名播出的《这一站,贵州》(第二季)第七集“入”,一同来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文稿:杨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