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形带冠玉玦(jué)
古代有四种常见的扁平环状玉器,曰:“璧、瑗、环、玦”,均为圆形,中间有孔,其中“玦”比较特别,在外环上有缺口,所以容易辨识。另外三种,就比较容易混淆。关于这三种环状玉器的区别,辞书之祖《尔雅·释器》中有一句话:“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所谓“肉”,就是指中孔以外的边。“好”,指中间的孔。“肉倍好”,即边的宽度是中孔径的两倍。“好倍肉”则反之。“肉好若一”,即边的宽度和中孔径一样。从考古发掘看,所谓“边的宽度”,是指一个环左右两边相加的宽度,而非单边的宽度。当然,古人实际钻孔制作时,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并不完全绝对。
玉璧家族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称为“出廓璧”,即是在圆璧外缘又附加雕刻一些装饰。收藏界有俗语,“玉璧不出廓,百万无法过”,意思是秦汉玉璧出土较多,只有出廓璧才更加值钱。2000年省考古所在赫章可乐341号墓(土著墓葬),发掘出土一枚“玉玦”,但其整体造型,却好似一面“出廓璧”,其玦四面“出廓”,颇似花冠,因此《贵州文物精华》一书将其定名“璧形带冠玉玦”。璧与玦两种文化内涵,在贵州西部地区,得到完美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