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外科学家团队宣布在贵州省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幺铺镇发现200多个海生爬行动物足迹,其中一些足迹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类同步游泳证据。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古生物学期刊《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的研究论文中。
2017年夏,应贵州省博物馆邀请,来自中国、德国、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古生物学家赴幺铺足迹点考察。结果显示,这批足迹化石组合保存在幺铺镇红龙村的中三叠统安尼阶关岭组松子坎段的泥质白云岩层面上。
“遗迹学家曾在云南省关岭组松子坎段发现大量陆生主龙类足迹,本次研究发现的22条行迹、200多个孤立足迹和一些不确定痕迹明显不同于前述足迹,为海生爬行类在水底留下。其中,12条行迹和一些孤立的脚印被归为罗平双桨迹。”论文作者之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说。罗平双桨迹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在云南省罗平县首次发现并命名,属于中生代海生爬行类的觅食迹。研究团队认为,幺铺足迹点发现的双桨迹亦呈半月-新月形,基本上成对出现,且相对于行进路线对称分布,足迹后缘有一圈向后推移的沉积物堆,“其整体形态与云南产出的双桨迹相同,但时代更早”。
在幺铺足迹点与双桨迹同层的岩石上,研究团队还发现一种新的足迹类型。不同于双桨迹,新足迹类型为用半脚掌-全脚掌触地行走的四趾型足迹,拥有完整的趾痕和掌痕,类似于四足动物在陆地正常行走留下的足迹。“足迹较长且有着清晰的趾痕,显示出足趾粗壮。行迹整体较宽,足迹对称且相对于行迹中线外转,是典型的拥有水下游泳或海底行走习性的四足动物所留下。”邢立达描述。
由于形态和行迹模式与此前记录的足迹显著不同,因此研究团队将其命名为“奔波安顺足迹”。在将足迹相关地层产出的足部骨骼化石进行对比后,研究团队认为,安顺足迹的造迹者可能为龙龟类或尚未在关岭组发现过的骨骼类似于豆齿龙的楯齿龙类。
中生代海洋爬行动物是古生物学的热点研究方向,对于相关门类的形态功能分析特别是运动方式复原,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存在很大争议。“这项工作集中发现了大量的三叠纪海洋爬行动物足迹化石,对揭示此类动物的生活方式及云贵地区三叠纪海洋环境特点具有重要意义。”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李淳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