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52岁的廖哑巴就戴上草帽,拿着锄头,赶到村里500多亩绿浪逶迤的茶园里“上班”,他的工作是把茶园的杂草除掉。
铲土、拔草……两个简单的动作,廖哑巴做起来极为认真。连日来,每天上午工作4个多小时,然后吃饭,休息一会儿,下午再上班4个小时,就完成了一天的工作,能领到80元的报酬。
廖哑巴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寨镇志强村的村民。因为从小就没有听力,也不会说话,家人和邻居就给他取了这个名字,一叫就是50多年。他见人总是伸手比划着,每次跟他讲话,他总是伸出大拇指,发出“啊啊巴巴”的声音,脸上满是激动的表情,这是他表达感激的方法。
村民廖哑巴
以前,廖哑巴跟邻居外出打工找不到工作,只能跟着哥嫂在村里的土地里刨食,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传统农作物为主,靠“锄挖手抠”的耕作方式维持生计。
边远落后、地势高寒的中寨镇志强村,缺乏主导产业支撑,村里缺水,种的粮食产量并不高。长期以来,廖哑巴和乡亲们磨骨头养肠子,夜半醒来肚儿空,日子大多过得不爽快,每天都是愁眉苦脸。
传统的经济作物收效甚微,如何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犹如村里的石旮旯,是当地政府和群众一直需要直面和绞尽脑汁破解的难题。
曙光出现在两年前。2018年4月份,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经过实地考察,发现中寨镇的海拔、土壤十分适合种植“白叶一号”茶叶,随后,即捐赠中寨镇“白叶一号”茶叶360万株,建成茶园1200亩,其中大宅村300亩、三会溪村400亩、志强村500亩。
为确保“白叶一号”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寨镇推行股份合作制,强化利益联结,将茶苗折资量化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专业合作社,每户贫困户受捐茶苗1076株,折资3013元持股;农户每亩撂荒地入股,折股3000元,每亩熟土折股6000元,共有265户以1426亩折资入股茶业合作社。
“荒地每年每亩100元、熟土每年每亩200元、田每年每亩300元。村民还可到合作社务工挣钱每天80元收入。”志强村第一书记石捍南告诉记者,志强村和周边的村民都投身到‘白叶一号’的发展中来,群众的干劲非常足,甚至有的贫困户在评低保的过程中,主动退出评低保。
“白叶一号”扶贫茶落户志强村,廖哑巴享受到了以受捐茶苗入股分红、土地流转收取租金、贫困户优先管护茶园等扶贫红利,这样一来,他的收入持续稳定,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能打工、放下锄头就拿钱。
如今,村里有产业,乡亲有活干,有钱赚,石旮旯成为“金山银山”,廖哑巴和乡亲们的心捂热起来了,手也动起来了,脱贫致富的梦想更近了。
志强村茶园
“我们现在天天有活儿干,你看哑巴都越来越爱笑了,经常开心得嘴巴都咧到耳朵那里去了哦。”廖哑巴的邻居杨友花今年70岁了,她说,从开始种茶苗起,只要有活儿干,哑巴都是跟他们一起上坡,从未缺席。
“此时此刻,对志强村的干部群众来说,最美的风景莫过于廖哑巴哪一张从内心绽开的笑脸。”志强村第一书记石捍南由衷说到。话音刚落,廖哑巴正回过头,满脸的笑容飘过茶园,如山间之清风,如晨起之薄雾,点缀得山岭更加动人。
(作者:王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