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邵小芮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也是进入冬天后的第三个节气。中国有句民谚:“大雪冬至后,篮装水不漏”,意思是大雪过后,气温骤降,室外竹篮子的缝隙都容易出现冰冻,装水都不会漏。既然天气如此寒冷干燥,难免会让人身体出现不适,那么,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本期【动静医生】邀请到了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曹永芬,她将从中医的角度告诉大家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以及关于冬季进补的几个误区。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 曹永芬
据曹永芬介绍,由于大雪节气后,气候寒冷,万物生机闭藏,人体阳气下潜,养生就要顺应自然规律,在“藏”字上下功夫。“医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强调,冬天水结冰以后,地都冻裂了,这时候人应该保护自己的阳气,不要暴露在严寒当中。”
因此,曹永芬表示,在冬季养生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早睡晚起,必待日出
当万物都处于收敛、闭藏的状态时,冬季作息安排应该是早睡晚起,避开阴寒之气。不要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出门晨练,最好等阳光充足后再出来,这样才能达到驱寒就温的目的。
2、饮食忌生冷寒凉
饮食上,忌生冷寒凉。可吃一些温阳散寒的食物,例如排骨炖萝卜就是一道不错的养生食疗。此外,也可适当用一些干温益气、养血补肾的药草,如大枣、桂圆等泡水喝。
3、情志不宜外泄
入冬后,阳气下潜,易产生低落情绪。所以大家应顺应“内藏”养生原则,情绪不外漏,情志不宜外泄,为来年的生机勃勃做好准备。
4、这些部位要保暖,适量运动通气血
冬季的保暖首先要注意保护头部,其次是腰、背、脚。一句话,别着凉、别把自己冻着了。此外,适量运动可使气血流通。
摄影:邵小芮
此外,进入冬季后,大家为了御寒,通常会选择喝酒暖身、牛羊肉进补等方法。那么这个观念是否正确呢?
“喝酒御寒在中医上是不可取的,因为冬天要‘藏’,而饮酒和吃辣则导致阳气发散,不利于养生。牛羊肉虽有驱寒的功效,但只能适量,不可过量。因为这些都和个人体质息息相关,例如湿热体质是不宜在冬季进食牛羊肉的,”曹永芬说。
判断自己是否为湿热体质,可以通过这几个方面进行判断:早起是否口苦咽干,舌苔厚腻,甚至是口吐黄色黏稠的痰;小便黄赤;口鼻周围是否长有许多小粉刺等。
俗话说“冬季进补,来年打虎”,冬季也是最好的进补季节,那么我们如何正确进补呢?为此,曹永芬给大家推荐了几种适合不同体质人群的进补药材。同时,曹永芬也提醒大家:“进补需谨慎,最好还是先去医院咨询医生,通过医生对你的体质进行判断后,再给出正确的进补方案。”
气虚体质:可用党参、黄芪、人参等泡茶饮,也可做药膳。
血虚体质:可用当归、大枣、龙眼肉等泡茶饮。
阳虚体质:可用杜仲、枸杞、菟丝子等熬水喝。
阴虚体质:可用山药、百合等做药膳。
最后,曹永芬表示,大家还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在冬季达到御寒的效果:
一、每晚睡前用40℃左右温水泡脚,10分钟后按摩脚穴。尤其是脚中心的涌泉穴,建议按压3分钟。
二、艾灸。用艾灸方法灸足三里、关元穴。但曹永芬提醒大家:“艾灸属于专业医疗操作,建议先咨询医生,以免因为操作不当造成皮肤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