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稻花香。台江县喜迎丰收,稻谷金灿饱满,形成一幅美丽的乡村丰收画卷。今年,台江获批创建了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级生态农场建设示范县、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一个县城如何能够同时拥有四块国家级牌子?本期蹲点观察,记者从一亩田的变化里去找答案。
稻花香里说丰年,在黔东南州台江县,“稻鱼共生”的种养植模式不算新鲜,已经有千百年历史,过去基本上是老百姓自给自足,经济效益较低。但今年有些不同,田还是那块田,同样是稻鱼共生,但是一亩田的价值比过去翻了1番。
这段时间,台江富强村村支部书记姚祖恩正忙着和村民们一起卖田里的收成,也和记者说起了丰收年。
“一亩地,稻谷1300斤,卖两块钱一斤2600,再加上我们的稻鱼,产量在430斤左右,按照20块钱的话就是8600了,达到万元了,再加上秋冬种的油菜、马铃薯。今年可以说是大丰收了。”姚祖恩和记者在田间算着一亩田带来的经济账。
华浙优210和中浙优8号是今年台江县推广的高产水稻品种。姚祖恩从2020年开始带着村民们在排扎坝区发展稻鱼综合种养,随着产量的逐年增加,加入村合作社的农户也从50多户增加到了165户,翻了3倍。
“村里推广我们基本上就种这个,今年的品种比去年增产,抗病虫害好一点。”富强村村民告诉记者。
有了好稻子,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为了让大家能够熟练掌握无纺布钵苗育秧、水肥高效管理等新技术,台江县在每个乡镇都配备了农技人员,带着老百姓科学种地。
如今,村里水稻的种植密度已经从每亩6000穴提高到了11000穴,通过测产,目前台江县8.3万多亩稻田亩均产量达到712公斤以上,最高达到878公斤,实现历史性突破。
鱼因稻而贵,稻因鱼而优。“万元田”养成,鱼也是关键。
“这个是我们今年新研究的边沟式养鱼,宽度大约在1米5左右,深度50公分。整个面积不超过一块田的10%,鱼集中喂养,没有破坏耕作层,亩产量由原来的50斤提高了400斤左右。”台江县农业局副局长梁鲁洋在田间和记者介绍道。
台江 帆布设施化养鱼
台江 坑塘增氧式养鱼
除了边沟式养鱼,台江还探索了帆布设施化养鱼、坑塘增氧式养鱼,既为鱼儿划定出专门生长区域,提高存活率,也不影响鱼粪为稻谷提供肥料的循环模式。
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江学海说:“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技术生产出来的稻谷,减药减肥,安全性更高,米质改善很大。”
此外,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冷水鱼类研究室主任张显波也在这里进行品种的选育提高产量,“我们通过品种提升鱼的利润,将当地呆鲤和一种没有鳞片的鱼种松浦镜鲤杂交选育,鱼的产量提升了上千斤,目前已经开始在市场上推广。”
如今,像这样的万元田,台江县已经发展了2万亩。县里上半年水产品的总产量达1770吨,增长超过了20%。
目前,一期总投资2.68亿元的台江县食品加工及预制菜产业园正在建设,碧桂园鲟鱼三产融合示范园也已投产。
除了做精米、养好鱼,台江在产业加工上也下了功夫,贵州苗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灵向记者介绍,公司目前每天加工量满负荷是50吨,今年销售额达到了200多万,产品主要销售到佛山、贵阳。“去年我们打造的鲤吻香米品牌,客户对口感还是比较接受的。下一步争取把品牌知名度提高。”陈灵说。
“这几年来在中组部的帮扶下,中国农科院还有农业农村部的很多专家到台江给我们做了一个规划定位指导,科技赋能推动稻鱼主导产业,实现了群众明显增收。”台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雷黔敏告诉记者,接下来当地还将通过深入创建台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做精一袋米,养好一条鱼,做香一锅酸汤,建强一个加工园,打造一个村BA直播带货品牌的目标,加大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实现接二连三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见习记者孙佳琦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