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州文化老人 | 景仰高山翰墨香——怀念杨祖恺老先生

动静原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1590977220
积分商场

杨祖恺(1915-2010),出生于贵州遵义 ,精于隶篆,省内名胜古迹均有墨迹存世。1980 年后参加地方史志编纂、古籍整理等工作,曾任贵州地方志编委会特约编纂、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等职,1985 年受聘省文史馆馆员。出版有诗词联文合集《将就斋杂稿 》,遗著有《且闿遗稿》。

20世纪80年代末,我从贵阳市白云区文化馆转聘到区志办做资料编辑。常到贵阳省志办和市志办去领取《贵州地方志通讯》及《贵阳市志资料研究》,或去办理有关事务,故与省志办的副总纂陈福桐、特约编辑刘泳唐及市志办的何静梧、王任索先生逐渐熟悉起来。此时,亦在省志办与特约编纂杨祖恺老人打过招呼,感觉这位饱受风霜的“老夫子”和蔼然可亲……

杨老名祖恺,笔名且闿、劳葊(音: ān)。1915年出生于遵义杨柳街一书香世家,早年在北平、上海等地求学,回乡后执教于绥阳中学、遵义师范等学校,曾任遵义县教育会理事长、豫章中学校长。共和国建立后,曾任遵义市各族各界代表大会秘书长,后调贵州省科学馆任干事,1958年被“下放”,1980年后参加省地方志编纂和省文史馆古籍点校,1985年被聘为省文史馆员。

后来,我“跳槽”到银行,陈老(福桐老人)回省文史馆,市志办王任索调文史馆工作,我亦常到文史馆或陈老家中去听“黔中掌故”,在陈老家中又与杨老再次重逢而熟悉起来。2006年8月,杨老所著《将就斋杂稿》出版后,陈老转赠我一本。在该书中,读到杨老1994年2月所作《李侠公先生挽词》二首。

拟向期颐祝远程,不图岁尽树先零。躬逢盛世参新政,望重乡邦仰寿星。此日同舟真爱国,当年负笈立仪型。放翁一去犹虚愿,台港归时更荐灵。

注:先生为民革主任多年,尤关怀两岸统一。

并世清才属弟兄,黔中轼辙共知名。经纶擘划交通久,政教宣勤文字精。早翊中山明国策,曾游俄土睦联盟。灵光鲁殿风徽在,腊酒斟来泪奠倾。

注:先生兄仲公曾任民国交通部次长,先生留学苏联,曾任前陆军大学政治部主任等职。

读其诗而知杨老对李侠公的敬重之情,对李氏兄弟评价甚高。我因系李仲公(国务院参事)、侠公(贵州省政协副主席)之族孙,正搜索收集“李二公”的有关资料。为此,我到杨老家中向老人乞书该诗,杨老爽快地答应了,并述及当年李仲公及后来李侠公、姜曼薇(省文史馆员)夫妇待人处事之风范。不久,我到陈老家,陈老说:“祖恺给你写的字,放在我这里,托我转交。祖恺的诗做得好,字也不错。”杨老将挽词录其二书为条幅赠我。随后,我登门向杨老致谢,杨老把我看作“世家雅人”,又拿出一篆书条幅赠我“赏玩”。

在从事地方文史“业余爱好”之时,我亦搞点乡贤耆老书画收藏。2006年初弄了一本册页,陈老为我册页题签“书画留真”,并在册页中书录赵香宋《南望》诗一首。随后,杨老亦在册页中篆书“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此册页还留下龙开朗、卢光勋等书画家之墨宝。

在与杨老的交往中,老人博闻强记,曾向我谈起当年贵州欢迎“李何二代表”(即1929年,国民党中央特派员李仲公、何辑五入黔处理地方军阀周西城、李燊混战之乱)的“盛况”,以及他在遵义豫章中学任校长、解放初与陈老在遵义“各族各界代表会议”的往事。杨老对地方人文掌故如数家珍,于沙滩郑莫黎三家素有研究,著述丰硕,并传承三家诗词书法之精髓。可谓“老掌故”、“活字典”。许多地方资料翻不到的人物往事等,只要找到杨、陈二老释疑解惑,均能满载而归。

杨老受教于沙滩文化传人赵恺(乃康)先生多年,工诗善书,得遵义郑莫黎家学真传。正如杨老《挽赵乃康恩师》联语所云:“忝通家后进,得列门墙。六七载杖履追随,师教循循,难忘受许书九千字;本硕德耆儒,仪型闾里,讵旬日琴尊绝响,遗编毳毳,着意撰郡志数十篇。”杨老之名祖恺,有师法其赵恺之意。晚年编史修志,乃承其恩师衣钵。书法汉隶小篆,间摹金文甲骨,行楷习欧苏,乃得沙滩郑莫风韵之精髓。在贵阳弘福寺、遵义湘山寺、黄果树碑林、修文阳明洞等名胜风景区都留下杨老墨迹,许多书画收藏家欲求之墨宝而不得。

我到贵阳万东桥旧书市场去“淘宝”,曾在摊上淘到当年杨老为“贵州纪念辛亥革命”时所书的长诗条幅,又淘到省文史馆员张心正老人丁卯年(1987)所作的一幅“苍龙日暮欲行雨,老树云深更护花”仿姚茫父颖拓作品。早在1987年夏,经黄炜先生介绍,我曾到省博物馆宿舍去拜访过张老,获张老惠赠书画三幅(一菊花、一苍鹰、一仿齐白石虾),对张老书画功力略知一二。后张老移居故乡长沙,再未相见。我知张老与杨老二人交谊最为友善,杨老《将就斋杂稿》诗集中录存有题贺寄怀老友张心正诗词数首,曾有“雁鱼旧雨怅疏通”之叹,遂将张老颖拓装裱好后,拟请杨老作题。为故友稀见之作题句,想必杨老也不会婉拒辞。

好友黄泽军(原《金沙县志》副主编)对省志陈、杨二老仰慕已久,相约于2007年4月11日联袂拜访二老,黄君以《金沙县志》相赠。我携杨老旧作请其鉴定,因其字幅之诗多了一字而读不通,杨老看后当即指出,他在其多余之字上打了一点,既表示删除之意,否则重书,这是古人常用之法,我等于此又长一书法见识也(黄君叹无杨老墨宝,我后将这幅转送之)。我将请托杨老为张老颖拓作题,杨老欣然应允。不久,我将颖拓送交杨老。没过几天,杨老即交王任索通知我取回。杨老在张老颖拓额题篆书“人琴兴感”四字,跋曰:“心正馆友,与予缔交卅年,同登耄岁,惜先归道山,其颖拓作品,见者日稀,今李峰乡契出此藏幅属题,追念旧游,不胜惆怅也。杨祖恺署耑,时年九十四。”两位馆老之作汇聚一幅,相映成趣,为难得之鉴赏珍品也。

杨、陈二老是亲戚加“同乡、同学、同馆”,交情甚笃。二老古稀之年复出后,积极参加史志编纂及古籍点校,以其深厚功力,发挥其重要作用。杨、陈二老在贵州新编地方志及文史界,堪称“史志双璧”。2010年4月陈老仙逝,同年8月6日杨老随之而去。两颗宿星相继陨落,史志界同仁无不为之痛惜!

如今,二老虽归道山,其音容懿德深深地铭刻在我辈晚生后学的脑海中。高山仰止,乃“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我亦因受陈、杨二老之薰陶,默默地步入前辈们所开创的历史文献研究殿堂……


撰文:李 峰

编辑

王青

责编

李佳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