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记忆贵州|贵州历史文化名人:丁宝桢(上集)

动静原创唐亚平工作室
1645686240

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和贵州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十集系列电视纪录片《贵州历史文化名人》将于贵州六频道《记忆贵州》栏目播出。纪录片分别围绕着五位明清时期贵州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丁宝桢、李端棻、杨文骢、郑珍和周渔璜进行讲述,每位人物有纪录片上下两集,每集约30分钟,共十集。自3月1日起,每周二晚播出一集。纪录片从文献诗文、学者访谈、历史推演等多个角度,呈现了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五位贵州传奇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3月1日周二20点10分,《贵州历史文化名人》第一集《丁宝桢》上集,将在贵州六频道《记忆贵州》栏目播出,敬请届时收看。

《贵州历史文化名人》第一集
《丁宝桢》上集

丁宝桢,原名琼选,字稚璜。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丁宝桢出生在平远州(今织金县)牛场镇的一个边远小山村,其高祖丁福汉由江西来贵州经商,看到牛场镇山清水秀,便安家于此地。丁宝桢的父亲,名世棻,以优贡选官,官至镇远府学训导。也因为父亲是学官,丁宝桢从小便熟读四书五经。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丁宝桢考中举人。此时,二十三岁的丁宝桢早已娶妻生子,既是为了养活一家大小,也是为了进一步博取功名,带着家人来到了县城,边教书养家糊口,边学习准备参加会考。而这一考,就是十年,直到咸丰三年(1853年),第四次进京赶考才考中进士。

然而就在他考中进士的这一年——咸丰三年十一月,丁宝桢收到家中来信,他的生母魏氏夫人病逝。按清廷惯例,丁宝桢请假回家,丁忧、守孝三年。这次家乡之行,丁宝桢生命的河流,转向了另外一条河道。

咸丰四年(1854年),以杨隆喜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在桐梓县起兵之后围遵义府城。丁宝桢与二哥丁卓选、四弟丁魁选商议后,决定散尽家财,在四乡招募村户男丁。他们组织了一支八百人的队伍,护卫牛场镇。

咸丰五年,以杨隆喜为首的农民起义军逼近了织金县,距离牛场不足40里路。织金县内,本就已经人心惶惶,就在此时,附近的刘保保起义响应。牛场的百姓纷纷逃往附近一个被石墙环绕的山寨——牛场大屯。丁宝桢留下少量乡勇守卫牛场,自己则带领大部分人马先擒了刘保保,后又赶到四十里路之外的六冲河点葫芦渡口,与杨隆喜开战。杨隆喜率领数千黄军,在连败黔西、平远两州城不克后,在余庆被灭。

丁宝桢原本一介文官,“就地取材”将乡亲们组织起来,保卫家乡免受涂炭,其才干智慧可见一斑,这也引起了当时贵州巡抚蒋蔚远和贵州提督孝顺的重视,二人合疏奏请朝廷,留丁宝桢在贵州配合承担地方防务。之后,清政府赏丁宝桢五品衔花翎,丁家军则在精选汰弱后编入官军序列,成为了维护清朝统治的有生力量。书生气十足的丁宝桢从此开启了漫长的戎马生涯。

咸丰六年(1856年),贵州各地爆发了更大规模的起义,黔南、黔东南苗民起义,黔北教民起义,黔中布依族起义。这些起义与逼近贵州的太平军遥相呼应,严重威胁着省城贵阳。

丁宝桢率数千人解平越州之围、都匀府城之围,清政府对丁宝桢破格升赏,“以募勇杀贼,并防护贵州省城出力”,授以编修。咸丰八年,清廷将他交军机处记名以知府用。丁宝桢有感而发:频取朱缨换紫貂,儒冠何日待中朝。字里行间浸透着远大抱负。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六月,丁宝桢到岳州任知府,此时太平军陈玉成部已攻克了湖北十几个州县,正威逼岳州。在丁宝桢严密的组织和防守之下,岳州城久攻不破,陈玉成带领太平军开往江西。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经湖广总督毛鸿宾奏准,丁宝桢被调到了问题更为严重的长沙任知府。

时势所造,丁宝桢从文官到武将,又从贵州村寨战斗到湖南长沙,原本的军事才华加上多年的实战积累,他早已是守卫清廷的重要力量。

同治二年(1863年),山东因有捻军、教军、幅军、棍军起义而久剿不灭,朝廷特命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统领各省兵马联合剿匪。又因看重丁宝桢的作战指挥能力,特令丁宝桢到山东报到。丁宝桢精兵简从,带领二十八名将领,一千多名精兵匆匆赶往山东。

僧格林泌——蒙古亲王、皇亲国戚,晚清名将。在咸丰、同治年间,参与了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的战争。同治二年正月,丁宝桢改任为山东按察使。三月,宋景诗领导的黑旗军被僧格林沁指挥的地方满汉大军围困,众寡悬殊,危在旦夕。僧格林沁下令,挖壕沟引黄河水,想淹死宋景诗和他的黑旗军。

丁宝桢意图招抚。不料劝降未果,还导致了黑骑军逃出包围圈。僧格林沁如实向皇帝奏报了此次战役,不久,丁宝桢被朝廷译部降三级调用,最终遵圣旨革职留用。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二日,僧格林沁得到德州总兵的急报,捻军部约有五、六千人流窜于曹州一带,望速调援兵,将其一举歼灭。心高气傲的僧格林沁不顾丁宝桢的劝阻,决定亲自带领人马前去围剿。为了迅速追上捻军,获胜心切的亲王只带了少数骑兵冲在最前面,结果落入了包围圈,不幸战死。

事后,清廷以僧格林沁之死严责湖北、河南巡抚。山东丁宝桢也以“未能协助”而受到以四品顶带革职留用的处理。这是丁宝桢第二次被清廷降职不革权。

同治五年(1866年)十月,捻军分为东西两军,东捻军继续在中原地区活动,西捻军则进入陕西一带。次年二月,阎敬铭以身体欠佳为由辞去山东巡抚一职,并保举丁宝桢继任山东巡抚,清廷允之。

山东境内战事渐渐平静,朝廷因丁宝桢功勋卓著而免去其革职留任的处分,并赏头品顶戴。此时,西捻军张宗禹部转战陕西后,经山西、河南挺进直隶(今河北省),于同治七年(1868年)初至保定,兵锋直指京城,离京城仅二百里,朝廷震动。

丁宝桢率部先到达了河间,接着昼夜行军,突然出现在捻军军阵之前,与捻军展开激战,不久便收复了饶阳城。清廷大喜过望,数次予以嘉奖。同治七年(1868年),西捻军残部重入山东,丁宝桢督率山东各部与李鸿章统领的大部队集兵合围,于六月将西捻军尽数歼灭。七月,丁宝桢又以军功卓著,赏太子少保衔。

 同治八年(1869年),捻军回乱渐次平定,整个国家初现平稳的局面。同年秋天,慈禧太后心腹、六品蓝翎太监安德海,以到江南为皇上采办龙衣为名,沿运河南下。行至山东泰安时,被时任山东巡抚丁宝桢下令逮捕,并连夜押往济南,验明正身后立即就地正法。

是什么原因让丁宝桢胆敢斩杀一个慈禧太后一天不看见就心里不舒服、一个让同治皇帝恨得咬牙切齿而又奈何不了、一个让朝廷群臣又恨又怕的总管大太监安德海呢?

原来,安德海并没有任何公文,却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一路南下,一行人一进入山东境内,丁宝桢就得到了时任德州知州赵新的禀报。丁宝桢一面密令沿途各单位密切关注安德海的动向,另一方面拟写密折将安德海违反祖制出行和沿途的嚣张做法加急上达天听。

同治八年七月二十九日,丁宝桢上奏《太监出京招摇饬(斥)拿审办折》。奏折到达京城时,恰逢慈禧太后身体不适,没有上朝听政。同治皇帝与恭亲王奕䜣商量后上报慈安太后,下达了密旨:“清廷密谕直隶总督曾国藩,两江总督冯新怡,漕运总督张之万,江苏巡抚丁日昌,山东巡抚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安德海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正确实,毋庸审讯,即地正法。倘有疏纵,惟该巡抚等是问。”

由此可见,丁宝桢缉拿、斩杀安德海的每一步,都是严格按照朝廷的旨意办的。有勇有谋,大快人心。

就连曾国藩也在日记中写道:“我患眼疾已数月,在听闻此事,积翳为之一开!稚璜(丁宝桢的字)真豪杰也!”但是安德海毕竟是慈禧宠宦,慈禧太后能放过丁宝桢吗?

请观看《贵州历史名人》系列纪录片第二集《丁宝桢 下集》,3月8日周二20点10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栏目《记忆贵州》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六频道播出,敬请收看!

编辑

居天奕

责编

冯祺

编审

唐亚平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