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贵州历史舞台上,有一批值得被我们熟记的文化人物,他们是录入了贵州反清斗争中第一个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贵州辛亥革命先驱平刚,民国《贵州通志》的总编纂任可澄、杨恩元,中国建筑学奠基人之一的朱启钤,享誉全国的大书法家严寅亮、萧娴,著名出版家、作家、教育家谢六逸、马宗荣等。动静为大家选编了宋洪宪《贵州现代文化人物》一书中的篇目,讲述他们的主要履历,介绍他们在文化事业上的突出成绩。
《人民日报》总编辑秦川
北京木樨地22号寓所里,曾挂有一幅由朋友送给房主人的对联,联云:“茶为临泉试,松宜带雪看。”有人评价说:这副对联,宛若房主人的性格。房主人就是曾任《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的秦川。
秦川,原名苟克宽,字忠恕,贵州赤水人,1919年诞生于贵州省赤水县城关镇。秦川家境富裕,在赤水县城有一片不小的街房。其祖上还考取过清朝贡生的功名。到了父母一辈,虽没有任过显宦,但仍是诗书之家,这从秦川的原名原字即可见一斑。秦川在家乡接受启蒙教育,11岁即考入省立二中(现为贵州赤水县一中)求学。秦川的启蒙期和少年时代,正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赤水当时既是川盐入黔的唯一通道,也是长江流域先进文化进入黔中大地的必经之路。那个时候,戊戌维新、护国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接踵而至。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也影响到了赤水,特别是恽代英、萧楚女等早期革命家在川南的活动也影响到了赤水。1925年,在川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影响下,赤水建立了贵州最早的地下党支部,秦川的几位亲友都成了地下党员。他们在赤水办小报、开书店,传播新文化,宣传新思想,影响了一批思想激进的年轻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秦川如饥似渴地阅读了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左翼作家的著作以及介绍新文化新思想的作品,这使他逐渐由富家少年蜕变为一位痴迷于革命文学的热血青年。同时,秦川还参加了革命文化组织“流波社”,并在其舅父段雪笙(中共地下党员)主办的《少年大众》上发表了诗作《战士之歌》,表达了炽热的革命激情。
就在秦川中学毕业前夕,他的父母先后亡故。一般人认为三代单传的秦川,这时当继承家业,传宗接代,做一个富足悠闲的绅士。但因心中的理想以及“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他无心在家乡待下去。在地下党组织特别是段雪笙的鼓励下,秦川决心步出乡关,踏上革命征程。
1934年,刚满14岁的秦川从重庆到武汉,因在江轮上被盗,只得靠向亲友借钱及在武汉做家庭教师度日。在这段时间里,秦川还积攒了到北平的路费。1935年7月,秦川到达北平,在东城区李阁老胡同租房住下,又在附近一所高级中学上了学。通过段雪笙(此间段雪笙按党的安排在山东、贵州等地开展工作),秦川认识了四川籍左翼作家王志之,又结识了王若飞同志的堂弟王景仁和专做东北军兵运工作的东北人吴山。他们都是中共地下党员,在他们的引导下,秦川放下学业,投入革命工作。1936年初,秦川参加了北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这个时期秦川负责“北方左联”影响下的《榴火》文艺月刊的美术设计、文章撰写工作,用文艺形式投身于北平学生及民众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影响,秦川还要求舅父段雪笙向鲁迅先生组稿(《鲁迅日记》1936年4月25日记载“……得雪笙信并北平榴火文艺社信”),积极为北平左联工作。
革命圣地延安,是当时每个革命青年所向往的地方。秦川也极希望到党中央工作。1936年,秦川奉调进入西安东北军卫队营学兵队开展工作。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使他得到杨尚昆同志的同意,脱离东北军去延安工作。1937年元旦,到延安的秦川被分配到红军大学第二期学习,三个月后又被安排到中央党校学习。是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秦川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区委,在王若飞同志的领导下当一名干事。后来王若飞调任边区宣传部长,负责中央机关刊物《团结》的编辑出版工作,秦川又调入《团结》杂志。
1939年底,毛泽东主席作出指示:“中国人民文化水平低,陕甘宁边区群众文化水平更低,文盲太多,要进行革命运动,就必须提高工农大众的文化。”毛泽东要求边区相关负责人,在延安办一个大众读物社,出版通俗读物,再办一张适宜工农大众看的报纸。这个任务交给了边区党委宣传部,负责人李卓然把具体任务安排给秦川、赵守一等同志。在无经费、无人员、无社址、无印刷厂等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们四处出动积极筹划,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40年3月12日,大众读物社成立并开展工作,3月25日《边区群众报》问世。这对传递党中央精神、传递国际国内抗战信息,指导边区的生产生活,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期间秦川还同其他同志一起做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根据党中央要求,由张闻天同志领导对全边区土改前后经济社会状况展开调查,为中央对边区的领导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任务下达后,秦川等在李卓然同志带领下对固临县展开了为时两个月的深入调查。他们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对不同类型的区乡进行了解,对土改前后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政策的宣传普及、干部素质及生产力的提高等都进行了详细调查和深入分析,得出了实实在在的结论,最后形成《固临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受到陈云同志的高度重视。值得一提的是,报告还提出边区人民赋税过重的问题,很有见地胆识。《固临调查》是我党在陕北的第一个农村经济社会现状的综合调查。经中央批准后,《固临调查》印发全边区,对推动陕甘宁边区生产经济发展、科学合理的财税收入、打破敌人封锁、巩固边区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个报告的四十多个小专题中,有三分之二由秦川执笔。
从1937年元月到延安至1949年随彭德怀解放大西北,秦川在延安工作生活了13年,这是他生命历程中最重要,也最幸福的时期。这段时期内,秦川从一个十五六岁的小青年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革命者,经受了许多历练和考验。他办过报纸《西北文化报·副刊》和《边区群众报》,带领过文工团、宣传队,参加过延安整风等各种运动。秦川做过陕甘宁边区农村调查,当过米脂县委书记,为中国革命做了许多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秦川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宣传部新闻局长,承担了筹建西北五省新闻单位的重任。他将《边区群众报》迁入西安改办《群众日报》,又以《群众日报》为基础,在人力、物力上支持建立其他几个新闻单位。很快,西北几省皆有了党直接领导下的新闻单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的工作、稳定社会、凝聚民心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秦川为党的大西北新闻事业的功臣,也有人评价说:秦川是大西北党的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51年后,秦川历任西北农学院党委书记、中共西北局宣传部秘书、西北军政委员会新闻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处长;1964年,秦川任中共中央工业交通政治部宣传部长、副秘书长;1973年后,秦川任北方工业大学党委书记;1977年11月至1982年3月,秦川任《人民日报》核心小组副组长、副总编辑;1982年4月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83年11月至1985年12月,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秦川还曾任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三届副主席等。2003年1月29日,秦川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秦川同志的一生是为党的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秦川,贵州人民永远的骄傲!
参考文献:
1、《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
2、胡绩伟:《暴雨狂风幸同船,搀扶护卫六十年——深深怀念老战友秦川》,《人民日报》2003年10月13日。
3、杨宗和:《光明磊落的秦川》,《文史天地》2003年第2期。
4、索绍愚:《段雪笙——北方左联第一书记》,《当代贵州》2009年第4期。
5、鲁迅:《鲁迅日记》,载《鲁迅全集》,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
作者介绍:
宋洪宪,1954年生,先后任贵州省史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等。现任《书·画·印》杂志主编,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发表文史类及其他文章数百篇,著作7本。文章曾获全国政协论文一等奖,中央党校、全国讲师团优秀论文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