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古诗词中频频出现的“刁斗”,到底为何物?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642471200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从南北朝开始,大量古诗词中出现“刁斗”一词。譬如南北朝伏知道《从军五更转五首》中“一更刁斗鸣,校尉逴连城”;南梁虞羲《咏霍将军北伐诗》 中“羽书时断绝,刁斗昼夜惊”;隋末陈子良《赞德上越国公杨素》中“鼓鼙(pí)朝作气,刁斗夜偏鸣”。唐代的一些著名诗人,也屡屡提到“刁斗”。譬如李颀(qí)“行人刁斗风砂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高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骆宾王“锦车朝促候,刁斗夜传呼”,王维“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白居易“画角三声刁斗晓,清商一部管弦秋”,杜甫“刁斗皆催晓,蟾蜍(chú)且自倾”等等。在稍晚一些的古诗词中,又出现了“鐎(jiāo)”字,如南宋项安世“三年戍卒箭痍深,长夜破胆鐎铜音”;明代邓云霄“鐎声静虎落,剑气喷龙旗”;清初毛奇龄“璿台荧玉烛,土戍息铜鐎”等等。从上述古诗词分析判断,“刁斗”和“鐎”疑似为一物,或者说“刁斗”在先,“鐎”随其后,至少古诗词中显示如此。且二者用途一致,大概是和古代军旅有关、能发声报响的一种器物。

“刁斗”原作“刀斗”,二字古音相通,始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大意是李广和程不识两位将军,都曾出兵攻打匈奴。李广的部队“不击刀斗以自卫”,而程不识的部队“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即李广管理松散,晚上也不要求士兵按时打更。而程不识对部队要求严格,夜里不仅需要打更,并且公文处理常常要到天亮。因此士兵以随程将军为苦,而多愿效力李将军麾下。司马迁通过是否“击刀斗”,暗喻两位将军不同的治军方法。而“鐎”出现稍晚,始于西汉末期史游著的识字书《急就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鐎,鐎斗也”。清代段玉裁批注:“鐎斗,即刀斗也。”南朝史学家裴骃《史记集解》释:“以铜作鐎器,受一斗,昼炊饭食,夜击持行,名曰刀斗”。古代的“斗”,和盛装粮食有关,有“十升一斗,十斗一石(dàn)”之说。因此从这些记录和解释可以看出,“刁斗”和“鐎斗”应为一物,属于温煮器。简单地理解,就是铜制的军锅,白天用其做饭,夜里敲它巡更。那它们长什么样子呢?

目前没有发现自铭为“刁斗”的器物,但“鐎斗”有。清代端方编撰的《陶斋吉金录》,录有一件汉成帝时期的“鐎斗”,上有铭文:“建始二年六月十四日,中尚方造铜鐎斗,重三斤九两,容一斗”。北宋《重修宣和博古图》中,也记载有一件汉代的“熊足鐎斗”,其器盖上也自铭“鐎”。这两件自铭“鐎”的器物,最大的共同点,是器身上都有三足,有柄。清人姚鼐有诗描述其形,云:“古鐎如釜柄而足,今之至者形乃同”。《中国金石学概论》也有解释,曰:“鐎斗,温器也。三足有柄,所以煮物”。

鐎斗线描图

1965年,贵州省平坝县马场镇一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一件“鐎斗”,现藏省博物馆。此器通高11厘米,口径11.2厘米,柄长23厘米。器身宽沿侈口,沿面略凹,口部有一长流。器身为直腹平底,加铸有一长条扁柄,柄微曲,柄首装饰如意纹,器底铸三只竹节形蹄足。作为温煮器,此件鐎斗的造型结构完全能够满足。其下有三足,可置于火上。口部有流,也方便煮茶倒酒。但假如用于军旅煮饭,感觉其“斗”太小,可能还不够一个人吃。如若说敲击此物,用来半夜发声预警,尽管理论上可行,但因有三足牵绊,不免让人感觉拖泥带水。现在问题来了,这些图录记载和出土的鐎斗,真的就是写在古诗词里用来敲击发声的“刁斗”或“鐎”吗?

鐎斗 魏晋南北朝 平坝县马场镇出土(图片来源:贵州省博物馆)

与裴骃在《史记集解》的解释略有不同,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释:“形如鋗,以铜作之,无缘,受一斗,故云刁斗”。这里的“鋗(xuān)”,类似无足平底的锅。也就是说,按司马贞的解释,“刁斗”是没有足的。兴仁交乐7号墓出土了一件器物,器身主体为“鋗”形,非常像今天的一口锅。鼓腹,腹部有10余周弦纹,通高12厘米。侈口,口径27厘米。平底,底径18厘米。器身一侧有方銎形长直柄,柄长26厘米。此器和“鐎斗”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即没有三足,口部也没有流,并且体型较大。如果按“十斗一石”计算,以其“斗”之大,显然最为接近。这件器物若用在军中做饭,也许还真够几个士兵同时享用。最珍贵之处,器内底铸有汉代常见的吉语铭文“富贵昌宜候”五字。其整体造型颇像今天缺一鼓面的拨浪鼓,显然比“鐎斗”更适合敲击。这种器型因出土较少,近年来才逐渐受到重视,因此笔者认同部分学者的观点,即这种造型的器物才是诗人笔下的“刁斗”或“鐎”。换句话说,“刁斗”和“鐎斗”虽然都属温煮器,但并非为一物。

刁斗 兴仁交乐7号墓出土,现藏黔西南州博物馆

此外,兴仁交乐汉墓还出土了几件与“刁斗”和“鐎斗”一脉相承的器物。这类器物较为类似《重修宣和博古图》中记载的“熊足鐎斗”,唯独缺流。即在“鐎斗”的基础上,通过上下榫卯套合的方式,增加铸造了上半部。其整个上部形状与汉代束颈的铜壶非常相似,同样有器盖。尽管汉代壶类属于盛酒、盛水器,而这种器物属于温煮器,两者用途明显不同,但本着方便观众识别的原则,这类器物可定名“鐎壶”为宜。

鐎壶 兴仁交乐汉墓出土,现藏黔西南州博物馆

编辑 | 

龙菊珍

责编 | 

孔薇

编审 | 

苏姝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