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发2号文件指出,要加快现代种业、特色优势杂粮、优质稻推广。种子虽小,却是粮食的“源头”、农业的“芯片”。事关国家战略安全,黔南强化优质种质资源的选育培养,致力良种创新研究,让我们手中的饭碗端得更牢,“米袋子”更丰富。
眼下,在海南省三亚市海棠区新凤村贵州省水稻南繁育种基地里,黔南州农科院选育的杂交水稻恢复系“YR1812”正在茁壮生长。这几天,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专家们来到基地,对水稻新恢复系进行田间现场技术鉴定。
“YR1812”是黔南州农科院,这几年选育的水稻新品种——“德优1812”的父本,经过在黔南多年试验,不论从产量到品质,再到抗寒性等方面,都已经顺利通过贵州水稻区域试验。“德优1812”作为黔南自主研发出来的水稻新品种,想要下一步在市场上进行推广,专家们得对它的父本“YR1812”进行亲本鉴定。
黔南州农业科学研究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副所长 罗廷松
黔南州农业科学研究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罗廷松介绍:“鉴定成功之后就意味着这个就能够在贵州省通过省级鉴定,就意味着可以在市场上进行销售。”
从外观、株高、穗长,再到穗总粒数,专家们逐一进行评鉴。专家组认为恢复系“YR1812”农艺性状优良,群体整齐一致,配合力好,一致同意通过田间鉴定。
贵州大学教授 余显权
贵州大学教授余显权介绍:“贵州省自育品种在生产上占的比重很少,希望他们继续努力,把这个所配的组合应用于生产,为我们省的这个水稻生产发挥这个品种的应有的作用。”
这几天,海南的气温已经突破30摄氏度,独特的热带气候可以实现农作物的加代繁殖,是加快种质资源创新的宝地。黔南州农科院在海南开展水稻南繁育种工作,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每年11月,水稻科研专家们,就会打包选育出的优良种质,前往海南三亚开展南繁工作。
一粒种子从培育到筛选再到生产,农业科研人员要不断地优中选优,提升种子品质。黔南州农科院南繁试验基地共有15亩,这里展列着各式各样的水稻种质,现在基地里正试验种植着1500多个小材料, 为加速育种进程,持续发挥水稻种质资源创新利用起到关键作用。
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和粮食安全的更高要求,黔南州农科院通过南繁往返育种,已育成香早优2017、金优404、黔南优2058、珍优2020等多个极具特色的水稻品种。
黔南州农业科学研究院农艺师 徐文波
黔南州农业科学研究院农艺师徐文波说道:“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我们的饭碗要端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不能让别人卡了脖子,所以说我们通过育种,实现一个是藏粮于技,藏粮于地。”
仓廪实,天下安。4月7号,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聚焦“三农”工作作了系统安排,抢抓机遇,明确目标,黔南州农科院自主培育出的一粒粒种子,通过培育农业芯片硬支撑,正化作真金白银,播种在希望的田野上。
黔南州农业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 杨东
黔南州农业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杨东介绍:“黔南州农科院将积极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的机遇,贯彻落实好省委2022年一号文件的精神,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进一步提升粮食单产的水平,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和种质资源保护,开展好‘科技助农乡村行’的服务产业活动,聚焦黔南六大农业特色产业,让农业技术深入农户、服务产业、落地见效,把科研开展在田野里,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记者:张恒嘉
(通讯员:蒙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