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锦绣中华丨共饮江河水,黔籍苗族芦笙演奏家杨昌杰,木叶吹起,扎根土地

上海文联
1600931760

9月23日晚,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特别推介演出,上海民族乐团《锦绣中华·共饮江河水》民族音乐现场在上海大剧院上演。

《锦绣中华》系列音乐会是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组委会办公室为彰显中华文化魅力而创立的品牌项目,意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56个民族和谐共融。此品牌首创于2017年第34届“上海之春”,每年尝试携手不同的地域板块,全面展示地广物博的中华大地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及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风情。

今年音乐会以“共饮江河水”为主题,选取湖北、重庆、新疆、云南、西藏、青海、贵州等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的音乐元素进行采风创作,通过全新编创的民族音乐作品、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乐器,一展中华大地异彩纷呈的文化魅力。藏族传统乐器扎木念、云贵高原的月琴芦笙、新疆的弹布尔,与竹笛、马林巴、笙、琵琶等乐器交融对话。音乐会由上海民族乐团驻团指挥姚申申、彭菲执棒,特邀上海对口支援七省市的演奏家同台共同呈现。

本场演出是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关心下,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作为指导单位;湖北省音乐家协会、重庆市音乐家协会、贵州省音乐家协会、云南省音乐家协会、西藏自治区音乐家协会、青海省音乐家协会、新疆音乐家协会、上海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上海民族乐团和上海大剧院共同承办。同时,本场演出也被纳入“艺起前行”优秀新创舞台作品上海展演。


来自贵州黔东南雷山县中等职业学校的苗族芦笙演奏家杨昌杰在观众席现身。他随手拿起一片树叶吹起来,剧场里好像飞来了一群鸟儿,观众惊喜不已。

杨昌杰手中的树叶,竟是他从所住宾馆门口的树上摘下来的,普普通通,没做任何加工。他张口就吹出《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他说:“木叶是世界上最便宜的乐器,我9岁跟着姐姐到农田干活,就学会了吹木叶。我们那儿有句话叫‘吹响木叶不用媒’,男孩子可以用这种方式向心爱的女孩示爱。”

苗族芦笙演奏家杨昌杰(右一)
上海民族乐团笙演奏家赵臻(左一)
女高音歌唱家王静(中)张毓 摄

2016年,赵臻和王静曾深入黔东南苗寨采风,与杨昌杰结识,他们的友谊演变成了舞台上的默契合作。杨昌杰说:“在上海这十天,我和各民族音乐家一起切磋,相互学习,非常开心。这是我迄今为止参与过的最重要的一场演出。以往吹芦笙的总是站在后面,这次我站在最前面,让我对民族文化有了更大的自信心。”

排练的时候,杨昌杰边吹边跳起芦笙舞,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也忍不住跟着跳起来,排练厅里都是欢笑声。罗小慈说:“杨老师的表演格外动人,他浑身都是音乐。跟各地来的音乐家一起,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就像一次足不出户的采风。创作就应该扎根土地、扎根人民,希望观众在音乐里感受到鲜活跃动的生命。”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芦笙教育教学工作的苗族人,他对这次登上“锦绣中华”的舞台,与汉族的笙进行“对话”,内心既感动又自豪。杨昌杰说:“来到上海,从排练到演出,所有人对我们都特别的友好,能来参加这次演出,对我个人的专业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也更加的增强我个人对苗族芦笙文化的自信心,和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热爱。来到上海十多天以来,我能感受到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魅力,也希望这次回去之后能把在上海的所见所闻,带回到我的工作与学习生活中。苗族的芦笙和汉族的笙同生同源,就像我们今天的舞台一样,大家共饮江河水,中华一家亲。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愿我们的民族音乐‘笙’‘笙’不息。”

(本文转载自“上海文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

李秋辰

责编

濮琳

编审

张露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