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韦丽来自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现在是贵阳市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项目是——枫香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她一直关注的领域。
省人大代表 韦丽
韦丽认为,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破解旅游同质化难题上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韦丽说:“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它的地域性、民族性和特殊性的,它的精神内核十分地丰富,形式多样,那可以带给我们游客的体验就非常丰富,比如枫香染、蜡染、扎染、古法造纸、花溪苗绣,可以让游客进行个性化制作,我们的民俗节庆三月三,传统舞蹈小尧花鼓等,互动性也很强。”
韦丽在调研中发现,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受到人才有限的制约,培养一个完全掌握技艺的手艺人时间很长,现有规模无法支撑生产,扩大规模资金又不足,一些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工作室的订单是打好样送到别的地方找中间人统收制作。
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生新的生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旅游发展质量?韦丽建议:
职业学校、师范学院等院校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产学研教一体化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比如新堡的骆越魂和偏坡的石头长歌等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培训,建立研学基地,传授非遗手艺,学生和老师也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课题的研究,对产品进行再设计和创新,拓展市场受众,另外,企业也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寻找一些专门的人才。
同时,建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村集体经济合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的扶持,完成数据库相关网络安全和软件开发,实现组网和资源共享;整合全省非遗保护和数字技术行业资源,便于“非遗+新业态”、非遗活态展演和传播等工作。
“非遗本身就是来自生产和生活,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如果非遗停留在文化展陈层面,就失去了其生活和生产原本的属性,也就会失去契合市场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旅游业提档升级的过程中,非遗+旅游大有可为。在文旅深度融合大趋势下,非遗工作者可以为旅游业注入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为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韦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