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动静荐书丨《文学里的吉场》:地域作家的文学使命

动静原创
1704792360
动静原创

《文学里的吉场》


吉场回忆

吉场是毕节市的一个乡镇,我有个亲戚家在那里,但我只去过一次。记得是十多年前,那时候我读初一,那次正好是元宵节,我陪着亲戚一家,在夜里去坟地里给祖宗“上灯”,印象中山高路远,道路泥泞,寒雾迷濛,夜晚的山上,荧光点点,幢幢闪烁之处,便知道是有坟地。黑夜中的灯影仿佛穿越时空,牵连着世世代代的情感和思念。这是我拿到这本书时,对吉场的回忆画面。

福流体验

待我真正读完这本书,我才惊叹于一个乡镇,竟有这么多文学爱好者,写出了如此精美的文字。有的名字我已熟知,如史开胜、王纯亮、罗运欢,因为在文学公众号“清坛”上,有过拜读。另外的一些作家,则都让我见字如面而相见恨晚。整书读完,我仿佛进入一种“福流”状态,以前在清华大学听彭凯平教授讲“福流”,今日算是体验到了。我的思维中,不禁跃出“地域作家的文学使命”这一想法来。

地域作家

中国文学史上地域作家群落,由来已久,明清最为鼎盛,这固然与文人结社有关,根本上却是地域文化观念和相对生活环境以及语言比较相近,因此就特别容易形成相似的风格。明胡应麟在《诗薮续编》中言道:“国初吴诗派昉季迪,越诗派昉刘伯温,闽诗派昉林子羽,岭南诗派昉于孙蕡仲衍,江右诗派昉于刘崧子高。”至于鼎鼎大名的桐城派、公安派、竞陵派更是地域作家开宗立派的代表。时至今日,信息高速公路和自媒体的空前发达,文学地域性被打破,空前的城市化正在将乡土文化步步摧毁,主流作家坐在高楼大厦里,写出来的故乡那么遥远和空洞,让人喟叹。这时候,更显得这本《文学里的吉场》之可贵。前人之可追,吉场作家群体,就潜力而言,在地域文学上独树一帜,终将蔚为大观。然成为鲜明的地域作家群,尚有几个使命要完成。

风格的形成

在吕敬美的《直到我回到家中》:直到我回到家中/马匹终究没有把粮食晾在一边/你洗净的碗盆里/剥好皮的洋芋不再冒着热气/却像我们最初靠在一起。纯净的意象如一幅静物画,在静谧中蕴含温暖的情感。

赵大志的《老鬼》第五节老鬼唱的那一段孝歌,丧事先生的唱词,送春的春官的祝词,更是全诗的文化核心,在浓浓的地域文化土壤里,孕育了一个沧桑悲悯的灵魂——老鬼。这种地方萨满与传统道教的野蛮融合,不正是黔西北的某些文化特征吗?我在《黔西北童谣趣谈》里关注到的某一些童谣,多少也有这种文化的童化影子。

宋自成的《一个人的村庄》:“如期而至的雨使所有期待的河流受孕,孩子从绿浪碧涛里跌撞而出……黄昏在暴涨,纯洁的大地,被黑暗悄悄挟去。”

苏刚的《秋的草海》:草海的夜风/卷着娇羞的荞花/在高原的峰巅/亲吻得嘶嘶作响。

罗运欢的《挖折耳根的女人》,这些作品,都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当然这种色彩更多是一种风格上的,在意象提炼,语言表达上,带着山野的风,脉搏的跳动,甚至有血液的温热。

思想的建立

在桐城派的建立中,方苞继承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他对于文章,要求的是“雅洁”。刘大櫆和姚鼐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最终建立起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语言雅洁,反对俗俚的文学派别。纵观文学史,一个文学流派的建立,思想理论是核心。而吉场作家群里,正有这样的人物,通过彭澎的序言《前言:这段文学的历史,我们来写》我已感受这种气势。在史开胜和吕敬美的作品里,我已然隐隐感到这个群落的文学思想主张,正在酝酿。建立起自己的文学思想主张,围绕这一主张开展的文学活动,将会走得深远。至于该思想主张为何,有赖于诸君。

责任的自觉

这一篇篇鲜活跳动的文字,是一个个有趣的灵魂的折射,让人在字里行间看到光芒。曹丕《典论》云:“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固然是一个文学者的精神支柱,老杜《偶题》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个中况味,真的是“寸心知”,不下一番功夫,没有强烈的文学自觉责任感,是无法成就的。虽然,亚超兄一再给我说,这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的群落,但是从本书中,我看到大家都在践行着文学的责任,文字背后的心性学养,社会思索,已经超越了“文学爱好者”的境界。

地域的构建

地域作家的概念,虽有空间物理的地域概念,核心却是思想地域的范畴。有出生于某地,后虽浪迹天下,文心不离故土的作家,如李贽、归有光等,这本书中的很多人,故乡在吉场,其实都在各地工作生活。有虽不是该地之人,思想认同属于该范畴,也是该派作家。如曾国藩虽不是桐城人,但秉承桐城学说,发扬光大,亦是桐城派主力。愚以为吉场文学,也应在“志同道合”下,皆可“入我门中来”。

地域作家的文学使命,我从上述四点不成熟的看法中,做了一些思考。这种思考,是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激发的。彭澎在《前言:这段文学的历史,我们来写》中说:“我们会把所有做下的一切,当做基点,借力助推,把黔西北青年作家群这一文学品牌打造出来,推介出去,同时铸造一个崭新的‘文化毕节’的形象”。这种强烈的文化担当让人感动。让我想起看了正安县文志强、赵进争、廖川溶等部分作家的作品,感到一个“中国小说之乡”的头衔,实在太大。古人云“文以载道”,地域文化孕育的作家,其文学使命,正是心有斯土斯民,文有天道人心,内有思想灵魂,外有包容苍生。

全书拜读完毕,为家乡有一群热血的同志朋友而振奋。我相信一个有强烈文学责任的人,定会如“乡建三贤”之一的梁漱溟先生一样,有“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壮志,把我们美丽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书籍主编彭澎简介:

贵州省毕节市人。著有诗集《你的右手我的左手》及《西南以西》,散文集《酒中舍曲》,长篇纪实散文《澜沧江边的百年家族》、评论集《西黔诗话:黔西北八〇后诗人群像》等。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高原》文学双月刊主编。

书友读后感

 动静荐书合作伙伴:书漾读书会

记者

周黔

编辑

周黔

责编

张婷

编排

陆勇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