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史,往往也是一部与金融相伴相生的进化史。对于贵州中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中芯微电子”)而言,从落户清镇市投资建厂,到攻克技术难关、抓住市场机遇,其发展轨迹上与一家本土银行——贵阳农商银行深度交织。
始于微时,远见布局下的“雪中送炭”
“贵阳农商银行是最早与我们接触、沟通并达成合作的银行。”回顾合作起点,贵州中芯微电子总经理温海涛记忆犹新。当时正值疫情期间,不确定性笼罩市场,但贵阳农商银行却基于对大数据、数字经济趋势的精准判断,以及对贵州中芯微电子母公司近二十年行业积淀的认可,主动上门,在企业初创期便给予了大力支持。

这份始于微时的信任,在2022年结出了硕果。当时,贵州中芯微电子成功获得一项雾化器功能适配微型控制芯片的发明专利,市场订单迫切,产能扩张亟需资金支持。“关键时刻,贵阳农商银行的科技贷及时到位,帮我们快速解决了资金难题,让我们顺利抓住市场机遇,高效满足了客户需求。”温海涛表示,这笔资金如同及时雨,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特色服务,知识产权质押激活“智本”价值
与传统企业不同,科技企业的核心资产往往是专利技术、研发团队和数据。贵阳农商银行提供的支持远不止传统信贷。温海涛介绍,合作过程中,银行针对科技型企业特点,推出了知识产权质押、投贷联动等特色金融产品。

这正是贵阳农商银行清镇支行(以下简称“清镇支行”)着力破解“轻资产”融资难题的缩影。清镇支行副总经理赵林峭在采访中强调,他们大力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贷”,让企业的无形资产转化为真金白银的融资支持。这套机制,精准地击中了中芯微电子这类技术驱动型企业的痛点,将技术成果变成了融资“硬通货”。
机制适配,高效专业服务匹配科创节奏
科技企业研发迭代快、市场窗口期短,对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要求极高。谈及贵阳农商银行专门打造的科技企业金融服务机制,温海涛认为其亮点十分突出。“不管是高效的审批流程、专业的评估团队,还是灵活的贷后管理方式,都精准匹配了科技企业的运营特点,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好的服务体验。”
这套机制,源于银行内部的深刻变革。据赵林峭介绍,清镇支行推行“信贷工厂”模式提升审批效率,实施“科技信贷经理”专项激励培养专业团队,并通过动态贷后管理关注企业“成长指标”而非仅是财务数据。银行的内部改革,最终转化为企业端流畅、贴心的高品质服务体验。
相伴共生,期待供应链与前沿研发深度联动
如今,贵州中芯微电子的产值、利润和规模稳步提升,与贵阳农商银行的合作也进入了新阶段。温海涛坦言,“贵阳农商银行在我们公司的发展中,既是‘雪中送炭’的伙伴,也是‘锦上添花’的推手。”

面向未来,随着公司在芯片封装测试领域的持续深耕以及对高端存储算力芯片研发的进军,温海涛有了新的期待,“希望在高端芯片研发和供应链上下游金融服务方面,与贵阳农商银行进行更深入的联动。”
基于公司自身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温海涛认为银行业在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道路上,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动发明专利资产化、探索数据资产融资模式、建立更完善的科技成果市场转化风险共担机制。这些建议,直指当前科技金融深化发展的核心环节,也为金融机构未来的创新指明了方向。
从初创期的挺身而出,到成长期的鼎力相助,再到未来的携手共进,贵州中芯微电子与贵阳农商银行的故事,是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它清晰地表明,当金融资本以足够的远见、专业的服务和创新的勇气,精准滴灌至科技创新领域时,所能激发的能量是巨大的,最终实现的是企业与金融的相伴共生、共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