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窑洞里荡气回肠,糖水化成的乐曲—《黄河大合唱》

1563966240
积分商场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00:00 / -

说起《黄河大合唱》,应该是一部家喻户晓的音乐作品了,由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向全中国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号角,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那么,这部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

1935年,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告别恩师杜卡斯从法国回到祖国,他决定要用音乐作为斗争武器参与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0月,应周恩来邀请,他从失陷的南京来到武汉。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危难,大众的疾苦激发了冼星海强烈的创作欲望。期间,完成了《在太行山上》等脍炙人口的作品。然而,正当他在武汉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时,“武汉会战”打响,最终沦陷,冼星海再次踏上了颠沛流离之路。这时,一篇名叫《抗战中的延安》的新闻报道让他久久不能平静,革命圣地延安向他招手。他收拾行囊,辗转来到延安。

1939年初的一个晚上,冼星海在窑洞里看望骨折受伤的诗人光未然。油灯下,光未然给大家朗诵了自己的一首新诗作《黄河吟》。这首长诗来自于他两渡黄河,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后的感受。当他朗诵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窑洞里掌声四起。冼星海当即决定,要为诗作《黄河吟》插上音乐的翅膀。

之后,冼星海把自己关在窑洞里,满怀激情地开始了创作,即使患病,他也不曾中断创作,更不曾打一丁点儿折扣。为了能让自己有充沛的创作灵感,他让妻子给他找点甜点,找找感觉。可当时的延安哪有生产甜点的条件,于是他的妻子找人借了两斤白糖给冼星海送了去。创作的时候,冼星海写上几句就抓一把白糖放到嘴里,然后又飞快地写下一段乐句。就这样,在窑洞里的六天六夜,冼星海奋笔疾书,完成了一部永垂不朽的音乐史诗!很多人都不知道,《黄河大合唱》其实是糖水化成的美妙乐曲!

时至今日,每当唱起这部作品,仍然有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这部音乐史上的史诗巨制。


70年,70首歌曲,70个记忆,记录着新中国复兴的脚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用歌声迎接未来。V-FM106.2贵州都市广播主持人夏青,带你听见歌声背后的故事。

编辑

刘畅 老夏

责编

王曦露

编审

王俐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