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是由上级组织选派到基层的生力军,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动静要给大家讲述的是一位敢想敢为的驻村第一书记的故事。2017年底的时候,他曾给村民们许下了一个承诺:“要把树叶子变成钱票子”,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他的承诺兑现了吗?
李邦勇,贵州省地矿局派驻六盘水市钟山区玉顶村第一书记,他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带领全村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驻村三年半,他解决群众生活困难,带领群众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美化提升村容村貌。2018年,李邦勇获得“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今年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
2016年4月,李邦勇从贵阳来到这里时,面对的是一个组织能力涣散、集体经济薄弱的局面。让人欣喜的是,原本在省地矿局做业务工作的李邦勇,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让村支两委的工作焕然一新,他的工作重心放在了产业结构调整上。
动静记者到玉顶村的养蚕基地时,正好赶上今年的第二批蚕正在结茧。李邦勇告诉我们:“我们夏蚕蚕丝的检测质量,几乎都能达到春蚕的品质,我们心里面有底了,这个地方适合干这个产业。”
群山环抱中的养蚕基地,为蚕种的生长提供了安静清洁的环境。养蚕从蚕种到成茧,只需要28天的时间,一年可以养2到4轮。现在基地已经发展幼蚕育苗室2间,养蚕车间5间,每天有50多个工人在这里务工。
钟山区养蚕基地管理员陈太品说:“去年养了20张,纯利润两万多,今年扩大规模养了260张,预计毛收入40多万。”
种桑养蚕投入少,技术容易掌握,回报高,不仅成为脱贫致富的新“引擎”,还解决了玉顶村土地分散,制约规模化发展的难题。李邦勇介绍,2017年年底,他到云南陆良,那里的老头老太太一次养几张蚕,一年的收入几万块钱,他认为这个事情挺好。
回忆起当时动员村民们把土地改种桑树,李邦勇说最宝贵的,就是群众的信任。李邦勇说:“开了无数次的群众会,让老百姓把自家的土地拿出来给我们搞产业,白天晚上就去入户动员宣传,后来大家都说,书记你干事情这么认真,既然你说了,咱们就试一把。”
村民们信任他,跟着他,在全村零散的土地上种下了1000亩桑树,到了当年夏天,摘取桑叶,开始养了第一批蚕。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结出的蚕茧质量很好。
李邦勇告诉动静记者:“养出来两个月的时间,有的村委干部挣得多的有一万多块钱,也相当于尝到了甜头。2018年初到2019年,我们村和邻村务工费一年时间达到了五六十万,今年我们又继续开始。”
驻村三年多,说话算数,敢想敢为的李邦勇带领大家克服困难,新建了3公里的机耕便道,加强管理,盘活了核桃、板栗基地,保护柳杉等生态植被2000亩,极大地提高绿色生态资源,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带动群众参与全域产业发展,还引进公司,生产高端蔬菜。欣欣向荣的局面,玉顶村的群众们都看在眼里。
当初李邦勇“要把树叶子变成钱票子”的目标,正一步步变成现实。这些年,他对驻村也有自己的理解:“驻村的驻字一拆就是主动的主字和马字,主动用心去干事情,用心去为老百姓干实事,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对得起老百姓的另一份信任,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凭着主动作为、多办实事,李邦勇驻在村里,更“住”进了群众的心里。除了发展产业,他带着全村群众修道路、搞培训,他是如何做的呢?敬请关注明天的动静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