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座城市,如何因三尊铜像而得名?这里有一家记忆银行,它存储了什么的记忆?比深圳特区成立还早26年,这个特区特在哪里?走进贵州铜仁,一起鸟瞰边城风云,穿越大明历史。
这里是碧波荡漾的铜仁锦江,身后矗立的这座迷你的小岛,当地人叫它铜岩。铜仁的得名跟它有关。
传说明朝初年,一位常年在这里打渔的渔夫,在铜岩底下潜水探险,意外发现了三尊人形的铜像。惊奇兴奋地他费尽力气将三尊铜像捞起来,放到铜岩岸边。从此铜仁这个地名就被叫开了。
这里是铜仁市中南门古街,是明朝铜仁府古城现存最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解锁铜仁历史的核心密码所在。
铜仁市文史研究者汪兴
铜仁市文史研究者汪兴说:“我的先祖是明朝武略将军汪朝东。少年时,我第一次听祖父说先祖的故事,非常钦佩和向往。后来我寻访他的故乡,勘察先祖的墓址,才真正弄清了家族的历史。先祖为镇守西南边地而来,家和国就像一滴水和一片海一样。”
铜仁位于贵州省东北部边缘,处在湘川黔三省交界地带。铜仁府古城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与贵州建省同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大明边城。
铜仁市工农兵照相馆经营者唐亚玲
铜仁市工农兵照相馆经营者唐亚玲说:“我从小在爷爷开的相馆里长大。爷爷以前是战地记者,他教会了我照相、洗相。如今我继承了相馆,我会像爷爷一样继续打理好这座城市的记忆银行,留住大家珍贵的瞬间和幸福的记忆。”
如今的中南门古城,已经变成了铜仁市的新地标。文创、餐饮、茶室、民宿等业态齐全,既有文艺风,也有烟火气。
世界自然遗产有贵州第一山之称的梵净山,就在铜仁。梵净山一带,也是明朝屯兵的密集分布地。千百年来,壮美的梵净山下,走出了无数英雄儿女。
在铜仁市万山区,有一种以锣鼓为主,气韵雄浑的民族文化表演艺术,叫鼟锣。据说,鼟锣的起源也与调北征南的历史有关。
明永乐九年,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和思州宣慰使田琛,为争夺砂坑爆发了战争。随即,明成祖朱棣开改土归流先河,废除思南、思州宣慰司,设铜仁等八府,并最终建立贵州行省。
两大土司争夺的砂坑,就是铜仁的朱砂矿井,今天万山一带的汞矿。
贵州《文史天地》杂志主编姚胜祥
贵州《文史天地》杂志主编姚胜祥说:“我的祖先叫姚君瓒,他是明朝从江西过来的千户长。我们家祖祖辈辈都在这个地方,闲时采矿,农忙时种田。我父亲1953年负伤,从抗美援朝战场上转业回到矿山。在外边朋友们叫我‘矿二代’,其实我是矿很多代了。现在想来,我的整个家族,方圆百里的三亲六戚的命运,都跟这座古矿、跟我们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块了。”
万山汞矿工业遗产是中国汞工业发展的活化石。1966年,中国贡都万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行政特区。
姚胜祥说:“在古代,我们万山开采的大光明朱砂一直是给朝廷的贡品。明朝初年,朝廷设立大万山水银长官司矿务局进行开采,从1959年到1961年,国家三年的困难时期,我们矿区人勒紧裤腰带,加班加点采矿。以1960年为例,它一年的产量,就是1958年的三倍。所以我们这些矿产子弟从小就有一种特别的自豪感,就舍我其谁,责无旁贷的感觉。”
朱砂在中国古代被视为通天地的灵物和名贵中药。从朱砂中提炼出的汞又叫水银,是比重接近黄金的液态金属,近现代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国防、化工、航太等领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万山汞矿工业遗产是中国汞工业发展的活化石,它2000年的历史见证了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转变。在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梵净山地区,在以神奇铜人命名的绿洲半岛铜仁,在这山川相依,碧水萦绕的大明边城,古代王朝上演过兴衰和更替。近代仁人志士播撒过热血和汗水,兄弟民族在这里美美与共,家国情怀在这里代代相传。
沿着悠悠古道驿站,循着卫所屯堡旧地,这里是明王朝设立的边疆行省,这里是共和国深情挂怀的西部骄子,这里是多彩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