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余的贵州札记丨地中海岸边的明珠——巴塞罗那(有声版)

动静原创撰文、诵读:余未人
1613179800

牛年,《余的贵州札记》专栏将有新的玩法。贵州学者余未人自写自录,用文字和音频立体呈现她对文化的思考。她的笔触亦从贵州本土延伸至海外,描绘丰富而神奇的世界文化。

地中海岸边的明珠——巴塞罗那

地中海岸边的明珠——巴塞罗那

00:00 / -

在西方建筑中,最美的是教堂、最奇特的是教堂、最昂扬的建筑,还是教堂。不过,再美的东西,接连欣赏之后,审美疲劳会在不知不觉中浸润而来,对那些不太知名的教堂名称,还难免张冠李戴。

到达西班牙的首站巴塞罗那,最引人的,又是一座被中译为圣家祠的教堂。一眼看到它,就被它那奇特的造型、宏伟的气势、自然的风格所惊艳,几乎可以用上“倾倒”二字。不由得心想,这也许是自己对教堂欣赏的终结版,此后,想来是“黄山归来不看山”了。

圣家祠 高冰摄

圣家祠是建筑师高迪的杰出设计,从1883年起,他一生中43年的心血都花在圣家祠的设计上了。而这所教堂因资金、战争等因素,至今还在建造中。自高迪以后,已是第六代建筑师在工作了,估计要在2026年才能全部竣工。这个,也许是最耐人寻味之处。西方常常有这样的事。意大利的米兰最大的哥特式天主教堂米兰大教堂于1386年开始建造,相当于中国的明朝初年,中间经过拿破仑扩建,历经多次战争硝烟,直到1965年装上正面最后一扇铜门,才宣告竣工。历时六个世纪!因为建造教堂是为神而做的神圣事业,所以,不以时间的长短为限。我尤为感兴趣的是,建筑师在寻找到一条上佳的设计路径之后,在一代代的接力中,后辈能够沿着前人的思路往下走,共同铸造一件完整的艺术品;而不是如同我们的城建、城改一样,一拨人寻求一拨人的成就,从而前人永远被否定,蹊径永远需另辟。蹊径遍地,不就成了大道?世上哪有那么多的蹊径呢?

圣家祠内景 高冰摄

据解释,设计图富含深厚的寓意。圣家祠大教堂有东、西、南三个立面:东侧立面是“诞生”,西侧立面是“受难”,主立面是“荣耀”。每个立面都要建四座钟塔,分别代表耶稣的十二门徒。建筑的中央另有六座高塔,其中四座代表圣经四福音书作者——玛窦、圣马尔谷、路加和若望,还有一座代表圣母玛利亚,一座代表耶稣基督。整个圣家祠的设计当中总共将建造十八座高塔。不过,这里如把每一点寓意都一一作解,也许就是一份乏味的手册了。

圣家祠 高冰摄

圣家祠虽然如今还搭着脚手架,但其光芒却已闪入了世人的眼帘。1984年,圣家祠的“诞生”立面、地下圣坛与高迪其他六个位于巴塞罗那的建筑作品,以“安东尼·高迪作品”的名义列入了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还没竣工就通过了全世界专家的法眼,得以进入世界遗产庙堂的作品。

高迪的设计特别崇尚自然,花草、动物、山脉、洞穴都是他设计的灵感,他把大自然的造化用在教堂的设计装饰上。这是他技高一筹、有别于其他教堂之处。他在展示《圣经》中的场景画面时,用了立体的形式,不是局部的,而是在整个建筑中加以展现。同时教堂的设计是以螺旋、锥形、双曲线、抛物线等各种变化组合,其风格韵味灵动而超凡脱俗。这是在其他任何教堂都见不到的建筑式样,施工难度大,花费巨资,却是独树一帜。正因为如此,它让人们看上一眼就为之倾倒。高迪终身未婚,他的一生献给了圣家祠,但他生前没能见到自己设计的作品立起来,人的生命短暂而建筑永恒啊。他去世后有了最好的归宿,被安葬在圣家祠的地下墓室。

我还特别敬佩的,是这座教堂背后的、支持高迪设计的宗教团体。因为要把图纸上的东西立起来,没有设计师背后的支持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曾经对我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做过一番了解,也存下了一些谜团。来到巴塞罗那和平广场,那尊航海家哥伦布纪念柱,自然吸引了我的目光。它是1888年为万国博览会所建,在60米高塔顶端伫立着意气风发的哥伦布雕像,手指新大陆的方向,底座四周环绕八只巨大黑狮。哥伦布受到西班牙人真诚的爱戴。这尊世界上最大的哥伦布塑像,是用大炮熔化后的铸铁制成。

哥伦布首次由美洲返回西班牙时,就是在这座城市,受到了支持他探航的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的接见。

哥伦布为意大利航海家。生于意大利,卒于西班牙。一生在航海中度过。

哥伦布曾经向英国和法国国王提出关于航海的建议,但都无果而终。最后,是西班牙皇后支持了走投无路的他。1491年,一个新任命的委员会终于通过了哥伦布的东印度群岛探险计划。反复碰壁竟使他更加自信。他不像我国明代航海家郑和那样唯君命是从,而是提出了自己的条件,他要做将军和新领地的总督,且要占有发现地的百分之十的财富。计算投入产出比,是西方办事的特色。当时一位宠臣向皇后游说,将此事算了一笔细账。于是,哥伦布这一贪婪的要求遭到国王和皇后的断然拒绝。后来,经过了八年的折腾,1492年,哥伦布的计划终于被国王采纳了。

哥伦布塑像

哥伦布笃信大地是一个圆球形,从欧洲向西航行能够到达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从1492到1504年,哥伦布曾经四次出海远航,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航路。第一次出海时,他带着西班牙国王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在海上艰难行进了70个日日夜夜后,终于发现了陆地。但极有意思的是,他误认为所到之处就是印度,并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此后他又连续登上美洲大陆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去世,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发现了新大陆,而一直认为登陆的地方是东方古国印度。其实,每一项创新都犹如盲人摸象,无法窥及全貌。有的人懂得这个道理,而有的人却把一孔之见当作真理。

后来,意大利学者亚美利哥,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声称是“印度”之地,并非印度而是一块不为人知的地方。哥伦布发现的,是新大陆!而这块大陆用这位后到的意大利学者的名字命名:亚美利加洲。

哥伦布是虔诚的基督徒,在远航十年后写下了当年远航是上帝的旨意:“是神把航行(到美洲新大陆)的心意放在我心里,我能感受到他的手在我的身上。所有听到我计划的人都嗤之以鼻嘲笑我,但无疑地,这是圣灵的启示,因为他用圣经的话奇妙地安慰了我……我们的耶稣要在这次航行上,施行一个非常明显的神迹。”

过去,在我学习历史课的年代,曾把哥伦布定义为殖民者,后来,这种说法改变了。其实,虽然有约在先,但哥伦布登陆美洲后,并非着眼于掠夺金银财富,而是先发现和研究地理环境,主张开化当地土著,使他们也能接受基督的救赎。1993年8月4日《人民日报》也援引十九世纪美国教科书指出:“哥伦布是位庄重的人,谦恭有礼,言行谨慎,他的道德无可指责,并是位堪称楷模的教徒。”

在哥伦布塑像前,我不由得想到了我国明代的航海家郑和。我曾经在马来西亚和我国沿海地区瞻仰过多尊郑和塑像,都是石雕、泥塑。风格各异,不似这般威严,却是特别亲善。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