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三联生活周刊发布的一篇文章让我感触很深,贵州有一群600年前的“客人”,他们住在安顺屯堡。这里,不仅是尘封的明代遗迹,更是六百年风雨冲刷下依旧活色生香的文化活化石。
我听说,去到屯堡,一定要看一次地戏,因为屯堡地戏作为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汉族移民历史文化的内涵,屯堡地戏俗称“跳神”,因为演出不用戏台和庙台,而在村野旷地间进行,就有了地戏之名。
三联生活周刊这篇文章以地戏演员顾家顺的视角为引线,将地戏从遥远传说拉近至眼前,从地戏演员脸上油彩的明暗变化,到屯堡妇女凤阳汉装衣袖的独特褶皱,这些小细节让读者仿佛能听到地戏的锣鼓、闻到蜡染的清香。细致的描写让屯堡人,还有他们独特的生活文化都在读者的眼前栩栩如生,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更可贵的是,文章未止于对老一辈坚守的赞颂,它敏锐捕捉到年轻血脉的涌动:一方是世代相传的戏台,一方是短视频时代的新舞台,文化脉搏以新的方式在代际间延续。
这何尝不是一种无声的韧性?娱乐狂潮席卷的当下,这份古老传承却如暗流般执着流淌。文章最后,那古老与现代间无声的角力悄然浮现,文化传承的困境,就在这诗意的叙述中若隐若现。历史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文化终究不是玻璃罩里的展览品,它是屯堡人六百年如一日演绎的《杨家将》,是生生不息的创造、融合与延续。
六百年的戏还在唱,只因总有人愿意接下上一代的台词,让每一次演绎都是新生。
撰稿:谭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