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新闻出版署就《网络游戏管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在网络游戏的出版经营、未成年人保护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办法涉及哪些保护孩子的内容?一起来看↓↓
《网络游戏管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浏览,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1. 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网址:www.moj.gov.cn、www.chinalaw.gov.cn),进入首页主菜单的“立法意见征集”栏目提出意见。
2.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外大街40号出版局,邮政编码:100052,并在信封上注明“《网络游戏管理办法》征求意见”字样。
3. 电子邮箱:zxbwlc@sina.com。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4年1月22日。
目前,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高达97.2%。玩游戏、听音乐、刷短视频是最常见的上网娱乐目的。近九成家长对孩子们上网娱乐有所限制,而沉迷网络游戏又是家长们最担心的事情。
随着各式各样的网络游戏铺天盖地,喜欢打游戏的孩子也越来越多。有的孩子玩游戏不会影响生活和学习,但有的孩子玩起游戏来就会上瘾,容易沉迷于其中。
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专家于丽萍副主任医师,从心理影响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心理影响因素
1. 冲动、低自尊的性格:比如孩子情绪和行为容易冲动,自我评价低、自卑。这样孩子对网络游戏的控制力也会比较低,低自尊的孩子更容易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2. 神经质的性格:孩子自我为中心,容易受暗示,也是网瘾的潜在风险因素之一。
3. 不合群:孩子孤僻,喜欢独处,人际关系欠佳,更容易上网寻求慰藉。
4. 享乐主义:缺乏刻苦耐劳的精神,喜欢享受安逸,更容易在网络中寻求新鲜和刺激。
5. 回避消极情绪、逃避现实:现实中遇到挫折,不敢面对,躲到网络的世界中寻找自我价值。
社会影响因素
1. 对学习成绩满意度低:家长、老师对成绩过于看重。家长、老师应该对孩子的努力付出给予肯定,不要过分注重成绩的高低。
2. 不安全的依恋风格:比如婴幼儿时期的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3. 童年期受虐:包括身体受虐和情感受虐。
4. 社会支持低: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匮乏,不仅是来自父母等亲人,也来自学校和社会。
5. 缺乏亲情:家庭不和睦,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
6. 功能失调的社会人际关系和脆弱性:在患有情绪障碍的时候更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问题,糟糕的人际关系增加网瘾的风险。
怎样才能让孩子远离游戏沉迷呢?各位家长可以这样做:
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好习惯是孩子将来自律的基础。
每天安排好计划,并监督孩子认真执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最好树立规则,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孩子每天生活规律,做事情有条理有计划,习惯好了,慢慢地就能学会自我控制,知道自己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不会一直迷恋游戏。
给孩子充分的关心和陪伴
越是孤单、沮丧,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归属感、成就感的孩子,越是容易沉迷游戏。
因此,孩子越小的时候,家长越要给孩子足够时间的陪伴和亲子互动。孩子才会建立起稳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内心充盈。
假期,家长可以抽出时间带孩子去公园散步、图书馆看书、户外运动、参观博物馆、旅行等。
多和孩子交流沟通,关注他的情绪和感受,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
亲子关系好,孩子的被爱、被关注、被肯定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就不会那么依赖网络世界。
给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保证孩子有一个充实丰富的生活很重要。
除了学习,在假期里,家长可以带孩子学习几项运动,打打球、学学轮滑、骑自行车、游游泳;可以去公园散步,亲近大自然;听音乐、读书、涂鸦和小猫小狗玩玩······
当现实生活有足够多有意思的事情可做,孩子能够在不同的事情中获得成就感,就不会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游戏上。
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对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问题,需要社会的监督、游戏公司加强防沉迷机制的设计、家长做好引导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
但假如家长自己手机不离手、打游戏追剧,却责怪孩子不该玩游戏,这样的教育是缺乏说服力的。
父母的言行,家庭氛围,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行为习惯。
家长爱读书、求知、自律,大概率会培养出同样自律的孩子;而父母成天热衷于玩手机、看电视,孩子自然也更容易对游戏感兴趣,甚至上瘾。
因此,家长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给孩子做好榜样,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游戏也未必都是“洪水猛兽”
在孩子的网络成长之路中
家长的陪伴与引导不可缺位
预防游戏沉迷
家长要把好“第一关”
拿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
让他们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